峄县宫灯 后继有人

2012-08-23 15:15:00作者: 焦兴田来源:鲁南在线--枣庄晚报

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统一天下后,为了庆贺这一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作为刘成德徒弟之一的费红磊,在基本掌握刘成德峄县宫灯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打算把宫灯做成精品、收藏品,共世人欣赏、品味。

  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统一天下后,为了庆贺这一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宫灯”之名,由此而生。隋炀帝大业元年正月十五,在洛阳陈设百戏,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隋唐之后,每逢元宵节,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漫游,盏盏争奇斗艳。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传入民间。时至今日,宫灯,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宫灯作为我国手工业制作的特种工艺品,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峄县宫灯”,因产于峄县,由峄县人制作而得名。今年81岁的刘成德,是如今山东省唯一掌握宫灯制作技艺的非遗文化传承人。近日,记者得知,峄县宫灯已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峄县宫灯是个什么样子,能得到皇家的眷顾和青睐?这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如何,有没有失传的可能?

  “峄县宫灯”39道工序方可完成

  “宫灯式样繁多,正统的宫灯造型为八角、六角、四角形,而峄县宫灯主要是‘六方宫灯’。尺寸一般为高70厘米,宽60厘米。六个面,各面画屏图案多为日月龙凤、祥云海涛以及峄县的风土人情、峄县名人、峄县八景和峄县石榴等图案,取龙凤呈祥、福寿延年、吉祥如意之意。”通过刘成德的介绍,记者大概对峄县宫灯有了个初步轮廓。
  “你看,峄县宫灯就是这个样子。”在峄城区“省级文化遗产专项传承人”、坛山街道原文化站站长邵明思的引导下,记者在坛山街道非遗文化传承园培训教室内看到了刘成德从家里带来的自己亲手制作的峄县宫灯。该宫灯是个典型的六角宫灯,六个棱上方各镶嵌着一个形象逼真的龙头,龙嘴大张,吐着红红的舌信,龙须细长,双眼如琉球;同时六棱各悬挂一条丝穗,起到装饰美观的作用;六个面各成长方形,分别绘有峄县石榴、峄县名人等字画。整个宫灯看上去,美观,大方,制作精美,透着智慧。
  据刘成德介绍,宫灯制作看似容易,其实工序复杂,共需要39道工序才能完成。这其中包括剪花样、糊龙头、添流苏等等,样样都靠手工作业。制作要求精细,技艺全面,雕、镂、刻、画,缺一不可。完整地制作一盏宫灯,大概需要四五天的时间。现在,在山东省已经很难看到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宫灯了。

  多项工艺 不识字刘成德无师自通

  坛山街道民主街的一座老式宅院,就是刘成德的家。刘成德家客厅东面的墙上,挂有刘成德亲手剪的徐悲鸿《八骏图》的剪纸,紧挨着悬挂的是老人的书法作品,作品手法看上去行云流水,潇洒有气度。
  “其实,他不识字,是个睁眼瞎。”刘成德的老伴指着桌椅上摆放的老子、孔子、关公等栩栩如生的泥塑说道。这些都是看戏、看电视时默默记住,反复临摹学会的。刘成德的作品曾多次在各项比赛中获奖,还被多次展览、展出,泥塑作品《岳飞》还被收入《书画奇石盆景民间工艺作品集》。
  听完老伴白井英对自己的打趣,现年81岁、胡须花白的刘成德,哈哈大笑,“这都是我平时的一点爱好,干什么事情,首先是要喜欢,喜欢了才能干好。”
  环顾刘成德的家,摆满、挂满了他制作的宫灯、捏的泥塑、写的书法、闲来无事做的根雕。
  据刘成德介绍,刘氏家族曾在明代担当“侍御”一职,专为皇家进献贡品。宫灯制作工艺,是老辈传下来的,刘成德的祖父刘学星、父亲刘玉启都是宫灯制作高手。生于民国年间的刘成德,自小受父辈们的熏陶,心灵手巧,酷爱民间工艺,从16岁就开始制作宫灯。
  “当时,峄县有很多从事宫灯制造的人家,但随后陆续都消亡了,只剩我们一家传承下来。宫灯就是我的兴趣爱好,平时没事就扎个,就这样做了一辈子,”老人捋着雪白的络腮长胡,话语中透着惋惜,“只可惜,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家里很多工艺品都被拉走了,没有剩下一个老辈的工艺精品,真是太可惜了。”
  现今,刘成德虽然已经81岁,但眼不花,耳不聋,笑声爽朗,还有着一颗“老顽童”的心。刘成德平时喜欢遛鸟,没事就摆弄摆弄泥塑、画个花样剪剪纸等,活得洒脱、逍遥自在。

  心愿传承 宫灯制作技艺后继有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艺术的瑰宝。一旦失传,这项艺术可能就会永远消失。
  “我虽然有四个孩子,但只有大儿子大体掌握了做宫灯的技艺,但也因为忙于生计,顾不上宫灯艺术的制作和传承。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这项技艺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永不失传。”
  如今,正赶上国家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时期,刘成德技艺传承万代的想法也得以实现。
  为了把刘成德掌握的宫灯制作工艺传承下去,峄城区坛山街道非常重视。不仅积极为其申报了区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全市首创了非遗文化传承园,在园区内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班,由政府出资购买原材料、邀请传承人亲自授课,面向公众免费开放。首期培训班已于今年6月25日开班,聘请了刘成德老先生,免费对第一批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体的13名学员,进行了峄县宫灯、峄县剪纸、泥塑等三项市级项目传承培训。
  “老人非常认真,这么热的天,他都准时到,对技术毫无保留,传授可以说做到了手把手。我们对刘老的这种精神,非常钦佩,所以,我们一定会尽心尽力,全面学习和掌握好刘老传授的各项技艺,并将它传承下去。”来自牌坊社区的大学生村官蒋露莹,对于自己能参加传承班的学习机会,很是看重。
  作为刘成德徒弟之一的费红磊,在基本掌握刘成德峄县宫灯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打算把宫灯做成精品、收藏品,共世人欣赏、品味。
  “我们开发的宫灯,完全恢复以前皇家的工艺,采用楸木、红木等珍贵木材,榫卯结合,不用钉,不用胶,浑然一体。同时宫灯上雕龙刻凤,装裱有名家字画,应该是一个艺术的结合体、集合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十几位学员已基本掌握宫灯制作技术了,峄县宫灯不会失传了。”刘成德难掩非遗工艺得以传承的喜悦之情。

责任编辑:王晓亮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