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济南火车站:百年老钟 那遥远的绝响
济南老火车站是一组具有浓郁的日耳曼风格的建筑群。自1911年建成那天起,那悠扬的钟声就响彻在老济南人的记忆里。
□于建勇
它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最值得一看的车站;
它一度登上清华、同济大学的建筑类教科书;
它在《大浪淘沙》、《济南战役》等电影中闪亮登场;
它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高高的钟楼;它让著名电影表演艺
术家于洋、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魂牵梦绕;一位精心呵护老钟37
年之久的老人,最后不得不亲手拆了它。
它就是济南老火车站———
济南老火车站是一组具有浓郁的日耳曼风格的建筑群。自1911年建成那天起,那悠扬的钟声就响彻在老济南人的记忆里。
它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目睹了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
老钟目睹世纪沧桑
1925年5月27日,一场盛大集会在钟楼前举行,标语横幅上写着“迎榇宣传纪念大会”。这天,载有孙中山灵柩的列车途经济南。
三年后的1928年5月,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在济南站留下了一张十分珍贵的照片。从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钟楼那挺拔的身影。
此前,老钟目睹了山东都督张宗昌乘火车仓皇逃跑的狼狈。
随后,济南“五三惨案”爆发,驻天津和青岛的日军分别乘火车向济南集结,高高的钟楼目睹了日军的血腥屠杀。在这场惨案中,日寇杀死中国民众6123人、伤1770人。
1932年9月,张宗昌想回济南东山再起,被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设计枪杀于济南站。这一幕,又被老钟清清楚楚看在眼里。
1937年,日军攻陷平、津之后,沿津浦铁路大举南侵。济南站挤满了逃难的人群,其中有一位就是著名作家老舍。当时他在齐鲁大学任教。
11月15日这天晚上,他提着小箱子,揣着50块钱,匆匆忙忙向济南火车站赶去。他在自传中回忆:“路上很静,车站上却人山人海。挤到票房,我买了一张到徐州的车票。八点,车入了站,连车顶上已坐满了人……”就这样,老舍颠沛流离来到武汉。不久,济南陷落。济南站也被日军接管。
老钟第一次在电影中亮相,是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大浪淘沙》。在70年代拍摄的电影《济南战役》中,老钟再次走进观众的视线。
1948年,济南战役期间,济南站再次遭到战火破坏,从老照片上可以看出,钢轨扭曲,车辆倾覆,但钟楼依然巍然耸立。
上弦得把两个砣抱上去,一个砣约100斤
周东岩,济南电务段仪表工区退休职工,从1963年就负责老钟的维护工作。他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我刚上班的时候,就听老师傅讲,解放济南的时候,有好几发炮弹打到钟楼上,钟楼都纹丝不动。”用现在的话说,可谓“楼坚强”。
解放以后,济南站进行了多次改造。1972年,为欢迎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来济南,新建了从站台直通站前广场的出口,当时称迎宾门。这个门后来成为车站的绿色通道。当时在站台上给西哈努克献花的小姑娘,就是后来成为电影明星、又不幸因病英年早逝的李媛媛。
因地理位置重要,老钟成为公安人员的重点保护对象。除公安和维修人员,谁也不准上去。
周东岩精心呵护老钟达37年之久。他说:“钟摆上有一个小薄片,因时间长了,磨坏过三四回,我就自己制作一个换上去,钟表走得很准,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不用对表。”
周东岩一个星期给大钟上一次弦。可大钟是怎样上弦的呢?周东岩给笔者解开了谜底:“每次上弦,得把两个砣抱上去,一个砣大约100斤。上完弦,再把表擦得干干净净。”
周东岩对老钟的内部结构了如指掌。他说:“表的中间有一个涡轮,这个涡轮带动四个立轮,一个立轮带动一面钟,四面钟分毫不差。”
精美的钟楼成为济南的标志性建筑。许多外地人正是先认识了钟楼,才记住了老济南站,进而记住了济南。
据说二战后,德国人编制的《远东旅行》手册上就建议,到远东最值得看的第一站就是济南火车站。它还成为当时北京清华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教科书上的范例。
周东岩说:“那时候旅客,不论外国人也好,中国人也好,来济南都要到钟楼前照个相,留作纪念。”
如今,老钟不仅保存在老济南人的相册里,也保存在老济南人的记忆里,还保存在不同种类的图书典籍里。
济南火车站大型画册《百年沧桑·新的跨越》,封面是它;《济南铁路局志1899-1985》,封面是它;《图说济南老建筑·近代卷》(济南出版社),封面还是它。济南铁路局印制的纪念站台票、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济南开埠百年》画册中,都有它的影子。山东卫视制作的《追忆·山东老建筑》,也有关于它的宝贵影像。
这座当时津浦铁路专用的火车站1911年建成后,由中国人掌控的津浦铁路总局(1913年改为津浦铁路管理局)管辖。它的出现,使德国人掌控的山东铁道公司于1904年建造的胶济铁路济南商埠站相形见绌。不甘示弱的德国殖民者于1914—1915年兴建了新的胶济铁路济南站,即现在位于经一路的原济南铁路分局办公楼。
因此,如果这座老火车站及钟楼保留至现在,一定是济南最早的火车站。
时针九斤,分针十二
斤,都是铸铁的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也对老钟寄予深深的怀念:“那天,我忽然想起童年的火车站。渐渐地,我听不见大家在说什么了,却恍惚听见从遥远的地方传来一阵钟声,那是从火车站的钟楼上传来的,当当当……小时候,母亲经常带我坐火车到北方和南方看病找医生,每次都在济南火车站等车。
它有塔形钟楼、圆形屋顶、拱形门窗、花边墙壁、石头台阶,是一座美丽精致的建筑。那高高的钟楼体现了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理念,圆形楼顶又体现了罗马建筑的风情。钟楼的四面各装有一个圆形的刻有罗马数字的时钟。我很喜欢济南火车站的钟声,它是那么深情而悠远。每次离开家,火车开动的时候,那当当的钟声总是让我很伤感,而回家进站时,那钟声又让我感到温暖和踏实,特别是看到父亲在站台上的身影,我的眼泪就会流下来,这个有钟声的城市就是我的家啊!”(《一个记忆中的火车站》)
许多人或许想不到,那轻轻跳动的指针,居然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周东岩说:“时针九斤,分针十二斤,都是铸铁的。”
“文革”期间,“破四旧”的红卫兵让周东岩提心吊胆。“我把表锁了两道锁,用其他东西堵住楼梯,不让他们上。从那以后,这个表就保护得很好,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周东岩高兴地说。
周东岩的同事朱皖济至今记得当初工作的场景:“每个周六上
午,我们从取票口那里上钟楼,爬上钟表楼顶,用镶着金属猫头鹰的木质大摆杆调准时间,拿出摇柄,插到机器里给钟表上弦……大钟经历80多年春夏秋冬及昼夜温差,仍能精准报时,成为济南火车站的标志。它和钟楼一起,凝结在我们的记忆里。”
拆钟让人痛心疾首
然而,在风雨中挺立了80多年、就连炮火也没有撼动的老钟,却在1992年车站扩建时轰然倒下。
1992年6月,当地媒体刊登了济南老火车站即将拆除的消息。广大市民及建言保留而未能如愿的专家学者纷纷到车站拍照留影。
时为济南市中全新翻译社负责人的晋葆纯先生,忽闻“明天火车站前不再允许拍照了”,匆忙安上胶卷,请了半个小时的假,提前下班赶到站前,和朋友们分别争拍留影。随着夕阳西下,拍照的人越来越少了,他也和四散的摄影爱好者们一起离开了站前广场。忽然一个念头涌上心来,该留一张全景照啊!于是急回头紧跑几步,又拍了这一张珍贵照片。此刻是1992年6月23日下午6点30分。
第二天,站前广场拉起了围栏,搭起了脚手架。拆除工作开始了……
那一幕,让周东岩痛心疾首:“拆钟楼的时候,有人趁机偷东西。带动钟表转动的四根拉杆少了一根。按照时间推算,估计走不远。我就让人守住楼梯,组织大伙儿四处寻找,最后在楼下墙角里找到了。因为这个表全是铜的,有人想拿走卖钱。”
1992年7月1日8点05分,精准的老钟永远停止了转动,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退出了历史舞台。
精心呵护老钟37年的周东岩,接到上级命令,不得不亲手拆了它。那一天,给他留下了伤心的记忆:“当时再难过也白搭,拆就拆了。对济南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当时我们班组去了20多个人,把拆下来的部件进行了统计、编号,然后上交。所有零部件一个都不少,希望将来有一天,在某个地方能把它组装起来。”
让周东岩遗憾的是,老钟再也没有站起来。伴随着老钟的拆除,他也提前退休回家。和许多老济南人一样,他始终牵挂着老钟,思念着老钟,盼望着老钟重见天日。
据2008年6月25日报纸报道:“曾有商家出价300万元寻找这口大钟,各方人员四处寻找大钟的下落,均无功而返。”后来,记者终于在济南电务段的一个仓库里找到了它,“大钟在仓库内散落着,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大钟的四个大表盘靠在墙上,每个表盘直径在1.3米左右,表针、齿轮和上弦的摇柄等关键部件都还完整,其他一些较小的零件存放在纸箱内。但大钟的铸铁底座受了点儿轻伤,有一处断裂了,镶有金属猫头鹰的木质摆杆下落不明。”
这个消息让周东岩既高兴,又遗憾。他告诉笔者:“这个表要恢复的话,最重要是这个摆。要是摆没有了,这个表就恢复不了。”
闻听此言,一声长叹。笔者利用从事电视工作的契机,特制作了一部怀旧色彩很浓的纪录片,片名就是:《百年老钟,那遥远的绝响》。片子播出后,勾起了许多人遥远的记忆,也触动了许多人内心的伤痛。每每言及老钟,都会听到一声深深的叹息……
据说,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大浪淘沙》的男主角于洋坐火车去济南,当他听说老车站连同那座漂亮的钟楼已经被拆除时,坐在车上半天说不出话来……
修复老钟还有可能吗
2010年,济南“两会”期间,曾有代表提议恢复济南老火车站,一时热议纷纷。赞成者认为,国外已有先例。反对者担心,难免形似神亡。
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时代信息的载体,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城市传奇,记载着建造年代的科技教育、文化艺术、政治伦理、民俗风情、经济财力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复制品,能承担起这个重任吗?
老钟,保存着济南的记忆。失去记忆的城市将失去魅力。曾经见证近代济南百年史的老钟,从此化作一片云烟,永久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