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占江 贾瑞君
在新疆南部重镇喀什,我省一批批援疆教师忘我工作,大幅提高了当地的教育水平,使当地最大的中学——喀什二中的升学率由以前的不足5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一大批少数民族学生在我省援疆老师的精心教育下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
2008年 7 月底,我省第六批63 名援疆干部到达喀什,其中19名援疆教师分在喀什二中。刚到喀什没几天,老师们就被上了一堂课。离学校1 公里的地方,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8·4”武警遭袭事件,随后发生的针刺、“7·5”事件,让老师们时刻被恐惧感包围着。恐惧不止于此,喀什是地震频发区,“进疆以来,地震频繁,直到现在,睡梦中还常常产生大地在震颤的错觉。”援疆教师赵奎说。
严酷的自然环境还影响到老师们的身体健康。来喀什没几天,援疆教师、喀什二中副校长刘勇就发现自己看什么都是双影的,看书看10多分钟就看不清。回山东时找医生看,才知道是得了“视网膜干洞”。后来,喀什二中 19 名援疆老师中, 11 名老师都得了这种病。
6月3 日,在老师们的单身宿舍里,记者看到,宿舍里面有个小卫生间,洗手台上放着电磁炉。“学校校舍紧张,能住上单间,已经很不容易了”,援疆教师、来自济宁的李景运老师说。单间很小,既是卧室又是客厅,卫生间就成了做饭的地方。因水土不服,两年不到,李景运瘦了30 斤。 回家后,妻子看着他,眼泪扑簌扑簌地掉。
老师们说,环境恶劣并不怕,最怕的是远离家乡的孤独寂寞感。喀什维族群众占90% ,老师们与当地人语言不通,只能晚上给家里人打个电话聊几句。去年中秋节,当地老师请大家一起吃饭。吃完饭,在回学校的路上,大家说起在家过节的日子。说着说着,一位年轻老师忍不住哭了起来。
条件艰苦,但没有一个老师愿意多提。支撑他们的,也正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援疆老师年龄多在 35 岁到 45 岁之间。“在家时什么事没有,没想到,一出来,家里会出这么多事。”刘德胜老师说,这两年,岳母去世,妻子遇车祸锁骨断裂。他急着回家,岳父淡淡地说:“不用回了,家里有我,在那边好好干,别给咱山东丢脸。”来自济宁育才中学的王永强老师,父亲就他一个孩子,患了肝癌,做了好几次手术,都不让他回家,去年去世时还交代家人,不要告诉孩子,让他安心工作。
扎根戈壁做胡杨,育得桃李满芬芳。 山东老师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平均分比其他班级要高出150 分,而高中课程的总成绩是750分。“ 山东老师对我们很好,只要是有利于我们学习的,他们都会去做。”维族学生艾可旦说,“ 老师对我们就跟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放了假,听不到老师们的山东口音,我还不习惯。”“山东老师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经验,还给我们培养出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喀什二中校长谢林冬说。
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来自山东的老师们说,他们来这里不仅是为喀什的教育事业作点贡献,更是对国家、社会的安定尽了一份力,在喀什的日子,将是他们最引以为骄傲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