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眼中的莫言:为吃饺子当作家
11日下午,记者来到高密平安村,在高密平安村莫言出生、并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老宅依然矗立,莫言的二哥管谟欣告诉记者,老房子是民国元年建成的,1966年管家对老房子进行了翻新。
▲莫言生长的老屋。图为莫言的二哥在老屋前为记者们讲述莫言的故事。
11日下午,记者来到高密平安村,在高密平安村莫言出生、并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老宅依然矗立,莫言的二哥管谟欣告诉记者,老房子是民国元年建成的,1966年管家对老房子进行了翻新。管谟欣说,老房子承载了莫言的很多记忆。
实在没书看,就背新华字典
莫言的旧居现在还在平安村中靠近胶河的地方,但久无人住,院落杂草丛生,荒芜陈旧。透过残垣断墙,依稀看得见正屋由石基、灰砖和泥墙构成,房顶是青红瓦铺就。在莫言故居的老式木门上贴着一副退了色的对联:“忠厚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
高密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古城,那里许多诡异的鬼神传说、神秘的民间风俗,日后都成为莫言作品的素材。莫言曾多次讲过,会讲许多故事的祖母是他文学路上的启蒙老师。
莫言的二哥管谟欣告诉记者,莫言从小就对文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8岁开始看《林海雪原》、《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大部头的文学名著。
管谟欣说,莫言喜欢看书,我们这里农户家里书比较少,他就一户户去借,实在没书看就拿二哥的新华字典来背。他写的每篇作文都会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
莫言的一位邻居家有很多藏书,但不轻易外借,为了博取这位邻居的好感,他就去帮人家推石磨磨面。
曾辍学在家务农达十年
莫言6岁开始上学,小学五年级时遭遇“文革”,此后辍学在家务农十年之久,种高粱、种棉花、割草放羊、做各种农活。莫言曾这样描绘那段岁月:“每天在山里,我与牛羊讲话、与鸟儿对歌、仔细观察植物生长,可以说,以后我小说中大量天、地、植物、动物,如神的描写,都是我童年记忆的沉淀。
莫言的大哥管谟贤曾在高密一中教书,如今已经退休的他回忆起莫言,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管谟贤说,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时候,莫言在村子里已经是一个很能干活的劳力了。当时他的一位邻居是被遣返回乡的右派大学生,他告诉少年莫言说作家们生活是非常富裕的。莫言问他们的生活到底富裕到什么程度,这位邻居说每天三顿都吃饺子。“那个时候对于一年只能吃一顿饺子的农村人来讲,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多年后,莫言回忆哥哥说起的这件事感慨颇深:“所以我当时就想,哎哟,原来作家生活是如此之幸福啊,所以当年想当作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一天三顿都能吃到饺子。”
一年大半时间在家写作
1976年莫言参军,走出了故乡高密。在部队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等职。也就是这个时候莫言开始文学写作,并在一些杂志上发表作品。成名后的莫言,每年依然有大量的时间呆在家乡高密。
“莫言的房子就在我的楼上。”管谟贤说,除了公务以及出席活动,莫言一年大量的时间还是住在家里。每年的这个时候,他都会回到家乡集中写作。正值秋收时节,可以借机到乡下去和父亲、乡亲生活一段时间,了解正在剧烈变化的乡土生活,了解当下农民的心理状态。
“莫言总是给我讲,高密是一个小城市,没有北京那么大,没有北京那么多人口,也没有北京那么喧嚣。自己可以躲在一个小房间里,安安静静读书写作。他喜欢这里的一切,也离不开这里。”管谟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