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子女的孝心奉献给了学子
——张德宪捐资助学事迹纪实
张德宪,现年76岁,山东省阳谷县阎楼镇吴海村农民。2001年正月十六,张德宪怀揣子女们多年来给他的孝心钱来到阳谷县第一中学,要求成立一个助学基金会,资助贫困优秀的学生完成学业。“阳谷一中张德宪助学基金会”成立后,张德宪每年都按时把六万元资助金送到学校,至今已坚持了十一年,累计捐资66万元,资助阳谷一中贫困优秀的学生1069人次,其中396人考入重点大学,532参加了工作。
张德宪捐资助学的善行曾得到省、市、县三级领导的高度称赞,尤其在社会上反响巨大,各级各类媒体也曾加以报道。为此,张德宪多次被授予市、县捐资助学的楷模和阳谷县十佳公民等各种荣誉称号,但他本人却一直对此保持低调,从不愿对人多讲一句其中的缘由。
2012年春节刚过,张德宪就委托大儿媳来到阳谷一中,把六万元资助金按时发放到学生手里。这时,大家才得知张德宪先生是因为身体原因没能前来,但是他捎来话:明年正月十六,我一定亲自给同学们发放助学金。同时,通过他大儿媳,大家才得以了解张德宪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张德宪于1936年出生在鲁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兄妹七人的先后出生,使这个本来就相当贫困的家庭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尽管这样,父母还是靠着借贷把聪明上进的张德宪送到学堂念书。但是,随着常年积劳成疾的父亲离世,张德宪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助母亲承担起抚养兄妹七人的家庭重担。那一年张德宪才十二岁,连小学二年级都没念完。爱才的塾师找到张家门上,要求把他领回学堂,但是面对孤儿寡母生活无依的窘境,最终也是爱莫能助。从此,因贫困而求学无望成了张德宪多年来刻骨铭心的痛。直到现在,每当看到身背书包的孩子,他的眼睛里还会流露出羡慕的神色。
上世纪六十年代,张德宪带着成家立业的欣喜,踏入了社会这个大熔炉。因他平时积极上进,勤奋能干,乐善好施,在他曾工作过的信用社、拖拉机站、棉站等公社部门留下了很好的口碑,所以这些单位都曾积极把他转成正式工作人员,可是每一次都因他文化程度太低,而最终忍痛割爱。最后,他不得不放弃各种待遇较低的临时性工作,回到家乡靠务农养家。从此,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上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66年9月,当他听说村里有面临辍学的孩子,就毫不犹豫地从家里拿出四元钱,主动到学校为八个孩子交上了学费。在那个年代,全家人一年的结余也超不过十元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的四个子女先后走上了求学之路,家里的花费也就渐渐大起来。如果完全依靠种地收入,根本就无法供养四个孩子上学。为此,他和老伴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十多年间,他们除了种地之外,还饲养过各种家畜、家禽,栽过各种树木,卖过药材、棉花,打过多种零工,就是为了尽可能多挣一些,贴补家用,让孩子们安心地读书。在这一个时期,他和老伴的生活极其艰苦。有很多次,亲朋好友看不下去了,就劝他们说:你们干脆别再让四个孩子都念书了,可以让大一点的回家帮一帮你们,大家不都是这样做的吗?可是,每逢听到这些善意的劝告,张德宪总是苦笑着遥遥头,说:我不能让孩子们像我一样,当睁眼瞎。只要他们自己愿意读书,我就必须供养。有一次,懂事的大儿子张怀印心疼父母,主动提出要退学回家,帮父母供养弟妹上学。张德宪却对大儿子说:只要你能好好读书,就是对我最大的帮助了。正是张德宪对供养孩子们上学的执着和耐心,使四个子女相继完成了高中学业,而且个个刻苦努力,勤奋向上,成绩优秀。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张德宪的四个子女相继成才,先后走上了工作岗位,这其中最优秀的就是二儿子张怀生。张怀生从北外毕业之后,进入国家外贸部工作,后来下海经商,很快就做出了一番业绩,还创建了自己的跨国公司。子女们事业有成了,家庭富足了,就想把张德宪和老伴接到城市里安度晚年,但是张德宪和老伴商量之后,婉言拒绝了孩子们的请求。他们认为并不是自己过不惯城市生活,而是他们依然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就凭自己的身子骨,再种个十年八年的地还没多大问题。对于父母的决定,子女们又心疼又无奈,只好商定每年大家尽可能多给老人一些钱。有一年春节,四个子女一下子就给了两位老人四万元“孝心钱”。到2001年春节为止,张德宪手里已有近二十多万元的巨款,全是孩子们过年过节孝敬他们的。手握这笔巨款,张德宪和老伴却从未动过一分。尽管子女们知道他们手里有钱,但过年过节依然是照给不误,他们也还是照收不误。有时,子女们就给他们俩开起玩笑:你们都步入小康了,今年就不用我们给了吧。而他却总是认真地回答:这笔钱我自有用处,你们不尽孝可不行。有好几年,子女们总在猜测他们所谓的“用处”到底是什么。
这个谜底终于在2001年春节揭晓了。这年初一凌晨,张德宪和老伴在堂屋接受完儿孙们拜年之后,就把子女召集起来开起了家庭会。他首先给他们讲述了自己的家世和自己早年心中的痛,继而又讲述了几年来自己对农村失学情况的所见所闻,随即就宣布了自己的决定,要在阳谷一中成立一个助学基金会,把这些年来自己积攒下来的这笔养老金逐步捐献出来,帮扶那些贫困优秀的学生完成高中学业,而且特别表示: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每年都捐出五、六万元的助学金。最后,他强调说:“虽说我们也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但身体还好,我们完全可以靠种地养活自己。你们给我们的这笔钱是你们尽了自己的孝心,但我要用这笔钱来实现我多年的一个心愿。”原本张德宪还担心他的想法得不到支持,没想到他的这番话刚完,子女们就纷纷表示赞成。不过,二儿子张怀生还是向他们提出:你们这个心愿我们赞成,你们想捐多少就捐多少。但是你们辛苦了这么多年,就不要再种那么多地了,今后我们自己紧张一点,也要保证你们生活得好一点。
这一个春节,捐资助学成了全家人的热门话题。张德宪和子女们往往一商量就是大半天,包括资助对象的确定、金额和资助程序,这些事也成了全家人心目中的大事。看到子女们这么理解支持自己,老两口的心里真是乐开了花。为了能使以后的资助活动长久持续,而且也尽量减轻子女们的负担,张德宪还主动宣布自己今后戒烟戒酒,还婉拒了孩子们要给他买电动车、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想法。他甚至指着自己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开起了玩笑,说:“它跟我都几十年了,比你们任谁跟我的时间都要长,我舍不得离开它,这叫做‘焦不离孟,孟不离焦’。”
2001年春节很快就过去了。正月十六一大早,张德宪就骑着自己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兴冲冲地来到阳谷一中。在校长办公室里,他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紧接着就说明了来意:“我听说咱们学校每年都有不少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我要从子女们给我的孝心钱当中,每年拿出五、六万元,资助这些贫困优秀的学生完成学业。更何况我的四个孩子都是从这里毕业的,在他们读书期间,你们对他们照顾得很好,用他们的钱回报母校也是应该的。”当时,在场的领导都被这位衣着朴素、面目清瘦的老人感动了,当即表示:学校一定协助张先生把这项爱心工程办好,争取在一周的时间里,让全校优秀贫困的学子享受到这笔助学金。在这之后的几天里,学校安排专门人员,具体落实助学基金会成立的各个细节,并协同张德宪一起,几次进入学校食堂和教室进行调查,询问计算学生一天正常的生活费用,然后结合学校统计的贫困优秀的学生人数,计算他们一个学年下来所需要的生活费用。最后,当他得知自己拿出六万元,就能使一中全体贫困优秀的学生一个学年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时,才彻底地放了心。
张德宪捐资助学的消息很快就在全县传开了。他的很多亲戚朋友听说之后,对此表示了充分的理解,有的还说:他捐资助学我们非常支持!这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修行,也是我们族亲的善举。但是,也有个别亲戚对此有些看法,有的还跑到他家里质问他:我们还算不算亲戚?你看看我的房子还没盖,,你怎么就不支持我一点?你把这么多钱花在那些素不相识的人身上,到底图什么?每当这时,张德宪就耐心地解释:“你们现在的生活虽不是很好,总还能过得去,如果真到了揭不开锅的那一天,我也绝不会不管。但是,与那些面临失学的孩子们相比,我们失去的无非就是晚几年住上新房,孩子有喜事时少办点嫁妆,但这些事都是可以缓一下的。可是你知道,一旦一个孩子失去了上学这一个机会,那就等于失去了一辈子当中的很多机会。我就是不想让孩子们像我一样,留下一辈子的遗憾和心痛。等过些年,大家的生活都好了,再也没有孩子失学了,我会资助你们把生活搞得好一点。但是眼下,还是先帮帮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吧。”有时说罢,他还会亲自把自己的饭橱打开,让他们看看自己吃的什么,再让他们看看自己用的什么,有没有什么奢侈品。就这样,在他的耐心劝导下,亲戚们也都逐渐理解了他的想法。
2001年正月22日,这是一个特别喜庆的日子。这一天早饭后,阳谷一中隆重召开了“阳谷一中张德宪教育基金会”资助大会。在大会主席台上,张德宪身披大红花,脸上挂满了欣慰的微笑。基金会根据张德贤的要求,一次性向72名阳谷一中优秀贫困的学生发放了救助资金六万元。当张德宪亲手把一份份救助金发到同学们手上,同时对他们说着一声声“孩子,祝你成功!”时,台上台下掌声雷动,很多人被感动得留下了热泪。
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张德宪总是在春节后开学的第一天,主动给阳谷一中打电话,送来基金会的六万元救助金,并且在救助仪式上,亲自把一份份救助金送到同学们手上。2008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张德宪的子女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就在这一年,张德宪却提前好几天给一中打来电话,生怕学校担心这一年的救助金成问题。原来,这一年的春节,兄妹几个相约提前回家,因为他们生怕父母为自己救助金的事情着急。大儿子张怀印一见父亲的面就拿出自己的孝心钱,说:“昨天下午我们几个已通了电话,都要提前回家。这是我昨天亲自到银行给你取的现金,救助金的事你们就放心吧。”看到子女们如此关心支持自己,张德宪反而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总是以笑声来表达自己的满意和幸福。
尽管张德宪为学子们做了这么多令人敬佩的事情,但是在他自己看来,这一切却是那么普普通通,理所当然。因为在他眼里,金钱的积累是财富,精神的积累同样也是财富,而且是更重要的财富。也难怪这些年来,他总把自己屋里墙上挂着的锦旗作为宝贝,把衣柜里存放的一千多封信和节日贺卡作为宝贝。他经常和老伴抚摩着这些信件和贺卡,仰望着墙上的锦旗,感慨万千。
为了实现一个愿望,张德宪把子女们对他的一片孝心捐了出来,从此让众多的青年学子完成了学业,实现了理想。为了帮扶青年学子,张德宪把自己的捐资救助延续了十一年,使自己无愧于今生,无愧于养育自己的大地,而且也使更多的人们加入了这个行列,为鲁西增添了一道大爱无疆的亮丽彩虹。张德宪是鲁西的骄傲,是农民的骄傲,也是民族的骄傲。他不仅会被受到捐助的学子们记住,也会被世人记住。
正如一位三年连续受到资助、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所说的:“张德宪爷爷是我们一生的骄傲,将来我们也要让他为我们而骄傲。”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