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兴,男,1963年9月生,汉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现任山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副调研员、劳动管理科科长。工作中,他爱岗敬业,尽忠职守;生活中,他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一颗仁爱之心,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感人的亲情故事。
田家兴同志常说“百善孝为先”,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父亲去世的早,母亲和大哥一起在老家生活,但天有不测风云,1988年大哥突然因病去世,嫂子改嫁,撇下不满十岁的侄女和刚满两岁的侄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母亲几乎崩溃。作为家庭的顶梁柱,田家兴同志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毅然把他们接到身边一起居住,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在这二十多年里,田家兴同志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孝”的深刻内涵,和爱人一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母亲。随着母亲年龄增大,他更是把母亲的身体状况放在心上,照顾起来细之又细。2010年5月一天晚上,他发现母亲精神异常,神志不清,出现呕吐症状,便立即背着母亲下楼,驱车到二十公里外的解放军第一四八部队医院就诊,经检查,母亲被诊断为突发性心肌梗塞。在母亲住院期间,他白天坚守岗位,晚上到医院接替爱人陪护母亲,由于救治及时,护理细致,母亲很快脱离了危险。出院在家休养的日子里,他和爱人一道悉心照料着老人的起居,不怕苦,不怕累,虽然上下班时间很紧张,可为了老人的身体尽快康复,他和妻子尽量做到每日三餐不重样来迎合老人的口味,渴了,端茶送水,饿了,端来热汤热饭一口一口的喂。白天洗衣做饭,端屎端尿,睡前为老人擦洗,按摩身体,只有等母亲睡后他们才托着疲惫的身体回房休息。他不光细致周到地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还在精神上让母亲感到幸福满足,一有时间就陪母亲聊天,拉家常,耐心倾听母亲的诉说,消除老人的寂寞感。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下,母亲的身体很快康复。现在老母亲年近九十,依然精神矍铄,脸上时刻挂着幸福的笑容。
田家兴同志在赡养自己母亲的情况下,丝毫没有减少对岳父的照顾,岳父多年来一直独居聊城,身体也不好,他本想把岳父接来常住,无奈老人不习惯这边的生活,坚持自己居住。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只能和爱人每隔一周或两周回去看一次,给老人送些日常用品,以尽孝心。在淄博到聊城的探亲路上,不知留下了两人多少奔波的足迹,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到2010年冬天老人去世。
田家兴同志的家庭在单位里可算得上是很大很特殊的,每当说起他的家庭,同事们都感慨万千,由衷地敬佩他!他不仅赡养着老母亲,而且对大哥的两个孩子也视如己出,加上自己的女儿,抚养三个孩子的压力在工资收入偏低的前些年是可想而知的。侄子和女儿一般大小,刚来到这个家的时候还在上幼儿园,两个孩子的吃喝拉撒,生活起居都要靠大人照顾,责任加倍,辛苦自不必说,田家兴和爱人一起默默担当着,付出着,已经说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没有睡过囫囵觉,有多少个清晨是披星戴月的起床。孩子们渐渐长大,上学和日常消费的开支要比一般家庭多很多,但田家兴同志从未叫苦,用坚强的臂膀为这个家庭支撑起了一片温馨的港湾。多年来,由于生活的压力,他和妻子简朴已成习惯,一件衣服要穿好几年,但却每年都给母亲和孩子添置新衣,不让他们受半点委屈。每当看到他和爱人两鬓新添的白发和简朴的穿戴时,同事们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忍不住要询问他的生活状况,“咱吃点苦不算什么,绝不能让老人和孩子跟着受罪。”这是乐观地表白,更是善良的写照。千言万语也难道出他这些年的艰辛和付出,可他就是这样,二十年含辛茹苦,二十年无怨无悔!
在这个家里,侄子和儿子的含义是没有区别的,在孩子眼里,二老早不是叔婶,而是生养自己的父母!“爸妈”是侄子日常对二老的称呼,也是孩子最想表达的亲情。多年来,田家兴同志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业尽心尽力,不偏不倚。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经常和孩子们沟通、交流,做他们的朋友,教育他们学知识、学做人,和他们一起分担挫折的沮丧,分享成功的快乐。他用深沉厚重的父爱,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孩子们引领出一条健康通达的人生之路。如今,侄女已出嫁,他也帮侄子买房成了家,两个孩子工作稳定,自己的女儿也学业有成,二十多年的艰辛和付出终于结出了幸福的果实。二十多年来,他家从未发生过争吵现象,也没和邻里发生过矛盾纠纷,家庭和睦温馨,他们敬老、爱老的实际行动和对侄子、侄女不离不弃的爱深深感染了周围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了不平凡,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亲情的伟大。田家兴同志和他的家庭多次被所部和上级评选为“尊老敬老先进个人”和“五好文明家庭”。
“没有什么好说的,没有什么好写的”这是在记叙田家兴同志事迹材料中听到的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们只能从耳闻目睹中整理出这点滴的事件。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我们已经从这点滴中感受到了好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