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 奉献百姓

2013年06月21日 15:52作者:来源:大众网

“为病人解除痛苦,是我最大的快乐,也是我人生路上最大的享受,我这四十年,值!”这是税郭镇南沙沟村村医于殿德的肺腑之言。

  “为病人解除痛苦,是我最大的快乐,也是我人生路上最大的享受,我这四十年,值!”这是税郭镇南沙沟村村医于殿德的肺腑之言。

  初见于殿德,朴素的外衣,干瘦的体型,个头不高,皮肤黝黑,很腼腆的笑,说起话来稍微有些结巴,给人一种朴实感。于殿德工作的南沙沟村位于市中区税郭镇东南,距离税郭镇驻地有十里地,距离枣庄市区有三十里地之遥。1973年高中毕业的于殿德就在这样一个偏僻又缺医少药的小山村,干起了救死扶伤的乡村医生。这一干,就是40年。

  一场电影让他无悔踏上40年乡医之路

  于殿德少年时期,父亲担任村支书,高中毕业后,父亲想让他考取师范学校,将来从事教师行业。就在这时,公社在村里放映了一部名为《春娘》的电影,女主角春娘一生为乡邻行医的人生经历让他感到十分震撼。一位妇女都能这样安心扎根基层,一心为民行医,自己堂堂七尺男儿,为何不能?于是,他做了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决定,正是这个决定让他在乡医这条路上一走就是40年。

  于殿德回忆,当时回到村里的高中生有两个,自己跟着一个叫于殿业的学习乡医,然而,不久后于殿业就到城里工作了,后来成为山亭区人民医院的一名麻醉师;和自己一起毕业的于殿申则在恢复高考不久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山东医学院工作。

  “现在,就剩下我自己了。和同学比一比,他们生活的都比我好,退休有退休金,而我也是干了一辈子,目前还在干,等干不动了,也就没有收入了。”对于自己和一些同学境遇的不同,于殿德说,要说一点不羡慕,那是骗人的。

  因为家里姊妹多,负担重,父亲又在他工作不久后去世了,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恢复高考后,他放弃了高考的机会。在从事乡医的过程中,于殿德曾有机会到矿上当矿工,也有到马鞍山钢铁学校学习的机会,但一想到自己走后没人接班,乡亲们今后看病也不方便,他便从心底打消了这个念头。

  走了多少次夜路已记不清 少收和减免的药费已数不清

  半夜被叫醒去给乡亲们看病,对每位乡村医生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从医40年来,于殿德已记不清他走了多少次夜路,“有求必应,随喊随到”是他服务乡邻乡亲的行为准则。

  有一次,邻村一个10岁的小孩深夜突发高烧惊厥,神志昏迷,手足抽搐,生命危在旦夕。患儿家长凌晨2点敲门,简单说明情况后,于殿德二话没说,打着手电筒,顶着腊月的严寒,步行2公里多路去抢救,因急救及时,患儿终于脱离危险。

  “病看完了,没有钱给怎么办?只有我自己给垫付,没办法,乡里乡亲的。”于殿德回忆说,当时,村集体没钱,村民更没钱,村里卫生室啥药也没有,但村民得病了怎么办?咱当医生的不能眼看着他们病了,不去治啊!于是,只拿两位数工资的于殿德便打起了草药的主意。他利用空闲时间到附近山上采摘中草药,进行晾晒和研磨后,自行配置一些能治疗常见病比如感冒、上火等的草药,无偿配发给村民。

  税郭镇卫生院副院长孙琴对于殿德的医德医风有很高的评价“于大夫在这一片威信很高,口碑很好。对行动不便的村民,上门送医送药,从没有因为钱的问题把有病的村民拒之门外。村卫生室合并以后,于大夫家中没留一片药、一支针。这么多年了,于大夫为病人看病,为家庭困难的患者和农村五保老人垫付的医药费至少有十万多元。”

  他拒绝了条件更好的工作,理由却是“和老百姓混熟了!”

  “有时候我也想过不干了,可我离不开这里的老百姓,这么多年和他们都混熟了!”就这样一句话却饱含着一位基层卫生工作者的诸多辛酸和痛苦。于殿德说,乡村医生这个工作,不干不知道,也有过工作条件和待遇都比较好的工作机会,但是每当看到被病魔缠身而身体痛苦的病人在自己精心治疗下恢复健康,心里就特别满足,这种心理上的安慰支撑着他40年来一直坚守在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岗位上。

  南沙沟村村民程文章二十多年前得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身体稍有不适就给于殿德打电话,而他也是逢叫便到,从来没有落下一回。二十多年来,在于殿德的精心呵护下,现年80多岁的程文章已经能坐在轮椅上看书看报了。每当说起于殿德坚持20年给程文章看病的事,程文章的老伴感激之情便溢于言表。

  “这40多年和老百姓打交道,我学到了许多经验和技术,一些农村常见的疾病见得多了,干的得心应手,和老百姓也处出了感情,不愿意就这样离开,今后,我会一直干下去,直到不能干为止!”这位年近6旬的老人说出这句话时,眼泪不由自主落了下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凯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