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师表的典范

2013年07月20日 09:56作者:来源:大众网

张传纪同志,1981年参加工作,自从事教育事业以来,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

  张传纪同志,1981年参加工作,自从事教育事业以来,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加以贯彻,保证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通过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为自己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学以致用,取得了明显效果。
  张传纪在1980年以总分高出高考分数线32.5分的成绩毕业于梁山一中,因当时的形势及其本人的身体情况没能够上大学。但他没有自暴自弃,他自强、自爱,顽强与命运作斗争。1981年他有幸当上了民办教师,从那时起他就产生了一个“梦”——自己虽然没有机会上大学,他却要让众多的农村孩子考上大学。他当时任教初中三个年级的英语课。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他认为在高中学习的知识,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于是他就白天教课,晚上自学、备课。那时收音机英语讲座时间正好在中午12:30和晚上9:30。他几乎没有正式吃过午饭,一边要全神贯注地听陈琳老师的讲课,一边还要写笔记,听的仔细,记忆的才准确,吃饭便成了次要的事情,为了教学事业真可以说是废寝忘食。课余时间,他就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亲切交谈,密切交流。怎样讲课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听课,有兴趣学习,又比较轻松的接受知识呢?要把这些信息整理起来,写成笔记,形成经验再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大部分的爱心献给学生。他对学困生更是无微不至关怀,既要解惑析疑,又要激发兴趣。中坦村的秦瑞廷是学困生转化的成功典型案例。秦瑞廷接受新知识很迟钝,上初一时,英语成绩在40分左右,张传纪就鼓励他,说学习有耐性是成功的基础,这给他树立学习的信心;给他介绍英语的学习方法,解答学习上的一些疑难,又鼓励他提问题,这给他鼓起了学习的勇气。在张传纪老师的耐心教育和帮助下,秦瑞廷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最后以英语93的好成绩考入梁山一中,他现在是天津南开大学的教授。
  张传纪以前是民办教师,工资低是事实,然而他从来没有因工资低而抱怨,相反他工作起来,比大多数的教师还努力。每周二十多节课,还担任班主任工作,报酬上他不与其他教师攀比,只知道无怨无悔地工作,他虽然腿有残疾,但是,他比正常教师做的一点也不差,他出勤最多,他从没有因行走不便而耽误上一节课。1994年秋一天,天空下着大雨,从张传纪的家到学校有四五里路程,那时道路泥泞,有五六个学生几个教师因天气恶劣而请假,张传纪老师也摔了几跤,衣服上有许多泥水,他依然按时到校。不必说学习、备课,也不必说上课与改作业,单说他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就很有一套。他所带领的班不但纪律、卫生全校评比排名第一,而且学习风气最正派,最浓厚,因而成绩也最好。梁岭村的梁兆现同学,学习成绩比较优秀,可是有一次他的成绩反差很大,经过了解发现他有经济困难,准备放弃学业,张传纪就毅然资助了他,并且做了他家长的大量工作,使他能放下思想包袱,最后顺利地考取了梁山一中。他现在是北京市解放军某部研究员。
  近几年来,一方面张传纪在教务处抓教务工作兼档案管理,另一方面坚持一线教学。他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对业务精益求精,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艺术高超;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坚持“教育就是爱”的思想,关爱每一位学生,从不讽刺、挖苦、体罚学生。在班级工作中,对学生管教管导,循循善诱,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尊敬长辈的良好品德。他工作上怀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时时、事事关心着学校。在他心目中,学校里没有小事,近三十年来,从没有因家里的任何事情耽误过学校的一切事情。工作日里,每天第一个到达学校处理日常工作,最后一个离校,全校出勤率最高;节假日里护校、维修桌凳、美化校园,事事一身作则、任劳任怨、为人师表。有时因白天的工作较多,就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完成。
多年来,他还出色地完成学校交给的其他教学任务,曾先后担任课外英语兴趣小组指导老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注意做好差生转化工作。 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学生的安全工作。他于1995年9月获 “济宁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又于2009年9月获“梁山县优秀教师”和“梁山县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在近三十年的从教道路上,他克服自身、家庭等方面的重重困难,一直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努力实现着自己的“大学梦”。他的师德和教学业绩受到上级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