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弱双肩担起十载风雨
王会秋,蓝村镇古城村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她拥有现代女性的智慧与前瞻眼光,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成为蓝村镇古城村首批创业致富的个体经营户;她有着传统女性的“德”与韧劲儿,精心照顾养母6年、陪护因车祸而成为植物人的丈夫13年,清算债务,助儿子创业……
以柔弱双肩担起十载风雨
王会秋,蓝村镇古城村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她拥有现代女性的智慧与前瞻眼光,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成为蓝村镇古城村首批创业致富的个体经营户;她有着传统女性的“德”与韧劲儿,精心照顾养母6年、陪护因车祸而成为植物人的丈夫13年,清算债务,助儿子创业……
刚出生母亲便没了,王会秋被送给古城村的养母。那个年代,吃水用水都要到井里挑,井口大,养母是小脚,十几岁的王会秋争着去挑自己挑不动的水。后来,王会秋与本村的王克瑞订婚。不久后,王克瑞因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住院,王会秋顾不得“流言蜚语”,赶到医院陪床。
“他就一个人过,还住院了,如果我解除婚约,恐怕他这辈子很难再娶了。”王会秋将“责任”二字看得格外重,而她的眼神中有自己都无法察觉的深情。
婚后,为还清欠债,王会秋把结婚时的所有嫁妆———一个大衣橱和一对箱子拉到集市上卖了还钱。当时村里人跟丈夫开玩笑:“这样做你媳妇不得气死”,坐在后面的王会秋接过话茬:“这不,他媳妇一块来了。”
王会秋的日子过得平淡却踏实。1978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王会秋有自己的“野心”———“我不想打工,我要自己干。”王会秋在古城村大队皮鞋厂干了九个月的活儿,学会了做鞋帮,并在大队介绍下,到青岛市一家鞋厂帮工,这些经历更加坚定了她“自己干”的想法。1982年,王会秋借钱买了一台脚踏机器。小鞋厂成立,王会秋笑称为“小作坊”。
“不试怎么知道会不会成功?”王会秋将做买卖比作走路,买卖不好要想办法解决,得“迈过去”。在她的观念里,没有“放弃”二字。男主外女主内,王会秋与丈夫分工合作,鞋厂规模虽不大,却蒸蒸日上。
“养母养我小,我养养母老”,这期间,养母躺了6年,王会秋照顾了6年。养母刚去世,2000年,丈夫突遭车祸。“感觉天都塌了,根本承受不住,孩子们也都还没成家。”从此,王会秋留下后遗症———只要儿子、孙子没按时回家,就吓得要命,她说可能是当时吓破了“胆”。
“北京、上海这些大医院都去过,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救。”丈夫在医院治疗了半年,王会秋把经营了18载的鞋厂停了,之前积攒的殷实家底也被用光,但丈夫依旧只能躺在床上,不能说话,没有意识。
“13年来,我没让他吃过一顿剩饭,要不我们一块吃,要不从锅里先盛出。”从医院回来后,王会秋将俩儿子叫到跟前,明确告诉他们,“医学上是没办法救了,但不能从精神上亏待你们爸爸。”俩儿子出远门前,都会过来跟爸爸打声招呼,即使他什么也听不懂。
伺候养母6年,丈夫13年,人一生能有多少个19年。这些年王会秋几乎是和丈夫一起吃饭的,“水饺里有汤,怕他烫着,经常是我咬一口、他吃一口。”13年,王会秋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经常半夜被丈夫“嗯嗯啊啊”的声音“喊”醒,帮丈夫翻个身,再自己抱着枕头“跑”到丈夫留有空隙的另一面睡觉。这些年,照顾丈夫已是她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总要向前。2005年,王会秋将原先一个三层楼卖掉,开始盖现在的房子。那年,曾经的客户路过,看到王会秋在盖房子,主动借给她10万元。房子盖起来了,两个儿子也先后成了家,王会秋对着根本听不懂话的丈夫呢喃:“我的任务完成了。”
2006年底,王会秋和俩儿子带着丈夫及当年查体时拍的片子,找之前的主治大夫看病,大夫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这个病号还在?”
2007年,王会秋开始分家。孩子们的大伯不太同意,怕分不好导致俩孩子打架,事实证明这个担心没必要。王会秋拿出账目,俩儿子的每一笔收入与支出一目了然,最后一算,给了小儿子家15万债务。债务还完后,王会秋本想把财政“大权”交出,但孩子们没同意。
“分家跟没分家一样,钱依旧由我管,哪家要干什么都来我这支钱。两个儿媳妇相处得也不错。”王会秋之所以在家里有“权威”,缘于她的智慧,以心换心,将儿媳妇当成自家人,儿媳妇做的不对,当面不说,私下跟儿媳妇沟通,但从不让儿子知道。
“妈,我出去趟。”小儿媳进来向王会秋打招呼。王会秋说这是家人的习惯。
“没那么多本钱,但还有客户源。”王会秋帮着小儿子成立刺绣厂,从事鞋面加工装饰,“主要是小儿子、小儿媳负责,我管后勤,有时我也去帮忙。”
大儿子有固定工作,小儿子收入也不错,但王会秋却没忘对孙子的教育。“钱重要,但教育孩子更重要。”王会秋总是提前到外面等校车接孙子,每次必和老师、司机打招呼,通过这种方式为孩子树立榜样。回到家后,要让孙子先洗手,完成作业后才能玩。
……
采访结束,记者试图跟王会秋的丈夫沟通,但都没能成功。这时,王会秋与丈夫十指交叉相握,问:“我叫什么名字?王会……”“秋”,丈夫慢慢吐出一个字。
责任编辑: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