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特殊孩子“圆梦”

2013年10月25日 09:21作者:来源:大众网

贾益芹,淄博市聋人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17年的特教生涯,她深深地体会到,特教老师不是一个普通的教育群体,他们肩负着更多的责任,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她和特教人一起固守着清贫与寂寞,为聋生播撒着自信的种子和人生的希望,讲述着无声世界里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贾益芹,淄博市聋人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17年的特教生涯,她深深地体会到,特教老师不是一个普通的教育群体,他们肩负着更多的责任,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她和特教人一起固守着清贫与寂寞,为聋生播撒着自信的种子和人生的希望,讲述着无声世界里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一、爱岗敬业:她的特教情缘

  1992年9月1日,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贾益芹就被学校委以重任,担任二年级12个学生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刚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又全部住校,学生的吃、喝、拉、撒、睡,她全部“承包”了,既当老师,又当保姆。当时的情景,她至今还历历在目:小根夜里尿床,要每天给他晾晒被褥;小秋是个自尊心特强的学生,要小心呵护;小晖常流鼻涕,每天要在她的桌上放一包卫生纸……贾老师住在学生宿舍,吃在学生食堂,24小时和学生在一起。她渐渐喜欢上了这些孩子,逐渐理解了特殊教育的意义所在。

  特教老师被称为“天下最有爱心、最难当的老师”,在从事这项工作的道路上当然不会一帆风顺。1993年10月的一天晚上10点多,8岁的小科在睡梦中滚到床下,导致手腕骨折。当时最近的山铝医院离学校大约有两公里,那时没有出租车,学校也没有车,路上连路灯也没有。漆黑的深夜里贾老师用自行车驮着小科,一步一步跌跌撞撞地赶到山铝医院。当大夫得知她是孩子的老师后,不由得感叹:“你们这些特教老师了不起,了不起啊!”现在小科已经从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他每次回到母校都会给贾老师一个深情的拥抱。

  2007年的一份《鲁中晨报》上,一个小女孩踮着脚正在亲吻一位女教师,那是在“帮扶结对”活动中记者抢拍的镜头。小女孩叫杜雪晚,那位老师就是贾老师。可爱的杜雪晚是她一直的帮扶对象,贾老师常给她买些好吃的,买漂亮的连衣裙、旅游鞋,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她。杜雪晚每次在校园里遇到贾老师,总是跑过来拉着贾老师的手,挺着胸脯向其他学生炫耀,意思好像是,“你们看,贾老师多么喜欢我!”

  为了学手语,她把《中国手语》上下册不知翻了多少遍;课间十分钟,她也和学生一起交流、谈心。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的她,早已能挥洒自如地用手语与学生交流了。通过交流,她读懂了学生这本无字之书,读懂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贾老师还是淄博市残联和鲁中晨报组织的免费学手语的志愿者,周六、周日热心为残疾人服务,免费为想学手语的各行各业的人们教授手语,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

  二、研究课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贾老师和她的同事都清楚地记得,最艰难的是拼音教学:为了让学生能清晰地发出一个音节,老师对着镜子带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高声练习,把学生的手放到嘴边感受气息,放到咽喉处感受声带的振动,用小镜子、压舌板纠正学生的发音,一点一点地开启学生的僵化的声带。一声声、一遍遍,千百次的重复,终于,学生清晰地发出了“a、o、e”等一个又一个音节,老师的那份欣喜与幸福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到的。当周五下午放学,孩子们喊着“爸爸、妈妈”跑向家长时,激动的泪水从早已经失去信心的家长的眼中夺眶而出,家长把孩子紧紧地、紧紧地搂在怀里,这一声“爸爸、妈妈”他们等得太久、太久。“哑巴说话,铁树开花”在她们的努力下成为了现实!2008年在广电演播大厅演出节目时,8个6岁的聋哑孩子面向观众一起响亮地喊出“妈——妈——”,在场的所有观众无不泪流满面,掌声经久不息。

  2000年,她参加山东省优质课评选,凭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娴熟的教学艺术,荣获全省第二名,获得一等奖。2003年11月,在“山东省教学能手”评选中,贾老师一路过关斩将,荣获特教组总评第一名,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

  三、春华秋实:收获无尽的职业幸福

  在贾老师17年的教育生涯中,有过心酸,有过困惑,有过艰辛,也有过坎坷,但收获最多的还是做一名教师的快乐。她清晰地记得:当千万次地重复教读发音,聋孩子喊出第一声妈妈时,家长眼眶中闪烁的泪光;运动场上班级夺冠时,学生把她抛到空中的狂喜;学生在省市级各类书画、舞蹈比赛中获得的一个又一个成绩;全市中小学生黑板报比赛聋校学生与普校学生同场竞技、艺压群芳。她更记得:关永刚——山东省第一个聋人大学生;周永国——2008年淄博市自强模范;崔波——淄博市第一个走出国门为国争光的聋生;张海生——自强自立、自主创业的老板。

  学生在淄博聋校不仅掌握了文化知识,还学到了美术、串珠、美容等多项职业技能。贾老师教过的学生有20多人考取了北京联合大学、长春大学等高等学府,圆了聋生的大学梦。虽然贾老师知道,大部分的聋生可能做不成国家的栋梁之才,特教人一辈子可能永远享受不到桃李满天下的芬芳,但她和同事们却依然坚守在这里,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无怨无悔!因为他们看到了学生的进步成长,看到了家长久违的笑容,看到了学生步入社会的从容,帮助聋生实现了“聆听世界,回归主流”的人生目标,用心血和汗水为学生重塑了一双自强自立的心灵之耳。这,就是特教工作者幸福的源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