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融大地铸警魂

2015年12月01日 10:27作者:来源:大众网

  情融大地铸警魂

  ——追记宁津县公安局刑侦大队中队长杨逢松

 

  10月17日下午,一向热闹的鲁北小城宁津变得肃穆异常。人们从四面八方向县城北郊的殡仪馆涌去,送宁津的好刑警杨逢松最后一程。送行人有县里的领导、杨逢松的同事、战友和乡亲们,还有他那年迈的父亲、年幼的女儿。

  “爸—爸—你说话不算数,你不是要我考警校,看着我成为最出色的女刑警吗?你不答应为我开家长会吗?”灵堂前,13岁的女儿哭得令人心酸,泪水在眼里直打转。

  这个今年刚上初一的小姑娘,一直以有个警察父亲而自豪。女儿从上学就梦想父亲能参加她的一次家长会,今年春天开家长会时,杨逢松难得手头没有案子,头一次答应心爱的女儿去开家长会,女儿为此高兴了大半天。谁料,杨逢松往学校走的路上接到任务,为女儿开一次家长会的承诺再次化为泡影。

  女儿委屈,可是她知道父亲忙呀,父亲是刑警!

  杨逢松2004年由部队(营职)转业到宁津县公安局,后进入刑警大队,一干十年。组织安排干什么就干什么,少说话,多干事,干就干出个样儿!多年的从军经历造就了他务实、坚韧、好强的性格。从门外汉到破案能手,十年刑警路,破案上千起,亲手抓获犯罪嫌疑人超过1000人,先后立下两次三等功,两次二等功!“杨逢松”,甚至成为宁津刑警的代名词。

  成绩的背后,是无私的奉献,多年的刑警生涯,工作生活无规律,加班点积劳成疾,2015年4月16日杨逢松晕倒在出警现场,后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年仅43岁,却不得不抛下他挚爱的工作和一起战斗的同事,撇下他挚爱的妻子、女儿,年近七旬的双亲……

  “学”来的刑侦尖兵

  杨逢松人生履历比较简单:军人、警察,他却演绎出了别样的精彩。

  “最早当班长,最早入党,最早上军校。”谈起杨逢松,部队战友刘福才说,1990年宁津县有“一个车皮”的小伙子被运到河北承德当兵,其中杨逢松最优秀,一直是同乡们的自豪。“别看他180斤的大块头,可是全团的训练尖子,单双杠都玩得溜,训练时连长经常让他给战士们做示范,不管新兵老兵,没有不服的!”

  爱学习,是杨逢松留给战友们的另一个印象,也被认为是后来“有出息”的重要原因。“他一有时间就看书,我们当三年兵都复员了,逢松考上军校,当军官了。”

  苦练本领、勤奋好学、追求上进,好习惯和上进心杨逢松一直保持。2004年从部队转业后,杨逢松被安置到宁津县公安局。“转型很快,”宁津县公安局局长夏玉坤说,虽然部队和公安有许多共同点,但是从部队到公安肯定也需要一个过渡,“逢松基本上直接上手,第二年调到刑侦大队,没多久就成骨干了,大案小案都办得有板有眼。”

  这“有板有眼”,杨逢松是下了功夫的。人们从来没见他玩过牌、逛过街,一有时间就钻研业务,不管年龄大小、资历新老,有问题不耻下问,手头不忙时还主动跟别人去办案,然后一起研究分析案情,经常忙到后半夜。

  杨逢松生前办公室位于刑侦大队一楼,如今虽已人去屋空,但室内的摆设,尤其是书厨里整齐排列着的图书,还在无声地见证着主人的刻苦。其中,《打黑除恶办案手册》《刑侦高科技犯罪百科全书》等业务书籍,已经被翻得卷了角;《读点经典》《解读中国梦》等哲理和时政读物,也被密密麻麻地做了许多标注。

  “到刑侦大队不久,逢松就能独挡一面了,重大案子交给他准没错。”宁津县公安局副局长、刑侦大队长杨勇说,无论案情分析、嫌疑人抓捕,还是刑侦材料的整理,杨逢松都是公认的“免检产品”,他的办案日志甚至被编进新警员培训教材,每每有法律条文修改,当别人还在学习甚至等待被辅导的时候,杨逢松就已经熟练地操作了。

  一次办案归来途经济南,大家奔波多日身心俱疲,都盼着早点回家,而杨逢松却坚持绕道济南刑警队,专门去请教一个问题,因为他了解到宁津县已经发现无线电伪基站,但当地从未侦办过此类案件,“济南刚破了一个伪基站的案子,新刑法上也增加了这块内容,经验我们用得着。”他对同事们说。

  除了刑侦业务拔尖,杨逢松接受新生事物也快,就连年轻人钟情的微博、微信,他也样样精通。在侦破一起诈骗案时,几经辗转,线索全部中断,同事们都已束手无策,杨逢松竟然通过微信找到了突破口,不但成功抓获嫌疑人,还顺藤摸瓜,轻易带破一起盗窃案,让队里的年轻人自愧不如。

  勤琢磨加上刑侦一线的摸爬滚打,杨逢松将信息化手段与传统侦破方法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侦查破案理论,有的已经在全局推广,其他警种也从中受益。他提出的“构建与时俱进的刑侦工作机制”,对应对新时期刑侦工作面临的挑战十分奏效,被同事们称为“逢松理论”;他总结出的“安全反恐隐患排查六步”被治安部门借鉴;他创新的追逃套路,以管用、高效而成为同事们秘不外传的锦囊妙计。

  现实中的杨逢松,还表现出超强的记忆力,20多年前在中学学过的《出师表》倒背如流,研究案情时他对适用法律和条文张口即来。只要有时间,他还坚持长跑和擒拿格斗的练习,强健的体魄和精到的抓捕手法引人羡慕,队员抢着“拜师”,后来他被推选为全县整个公安系统的教官。

  “炼”出来的名捕之首

  也许是沿袭了军人的虎虎生气,也许是刑警本应具备的威武刚强,杨逢松的“胆大”是出了名的。去年夏天,在湖南山区跟踪一个嫌疑人时,对方藏身的窝棚附近,能隐蔽且便于观察的地方是一片坟场,杨逢松就在坟场里蹲了一夜,点点鬼火在头顶划过,不时有野蛇爬上脚面,远处还不时传来声声狼嚎,第二天同事听了他的惊险经历顿感毛骨悚然。

  杨逢松健壮胆大,而且思维缜密。路某杀人案的侦破细节,令同事王文华至今记忆犹新。2001年11月,犯罪嫌疑人路某激情之下将当天结婚的谢某杀害,开始了长达13年的逃亡之路。2014年5月,杨逢松查明路某潜逃到紧邻俄罗斯的一个东北小镇,但专案组搜遍了全镇大大小小所有30多家餐馆一无所获,正在人们失望地准备无功而返时,杨逢松说,“到附近的毛巾厂找!”原来,杨逢松接手这个案件后,认真仔细分析案情。他分析路某犯案时是个厨师,那么他出逃后最有可能继续当厨师。在走访期间曾有人无意中提到,嫌疑人早年工作的餐馆隔壁是一家纺织机械维修班,他跟老师熟悉,还去旁听过几堂课,所以也有可能在纺织厂之类的地方谋生。果然不出所料,在一个毛纺厂找到了做了整容手术早已更名换姓的路某。抓捕路某的场面更惊险,与杨逢松一起参与抓捕的王文华想起来仍然后怕。杨逢松清楚路某是个亡命之徒,他依旧将同事布局在大门外,独自走进陌生的车间。当嫌疑人认出面前是警察之后,轮起手中的铁杠就向杨逢松头上砸,好在他躲闪及时,并在后来赶到的队友配合下将其擒获。

  “我们刑警大队有“四大名捕”,逢松是“名捕之首”,不仅是因为岁数大些,他带队伍,从个人素质,到组织指挥能力都挑不出毛病。”王文华说:“我俩是多年的搭档,一起出差我负责情报,他负责侦查,彼此一个眼神就能领会对方的意思,他的细致缜密、思维逻辑真叫人佩服。”

  2011年的最后一天,杨逢松是在房顶上迎来的。当时,他带领两名民警,追捕轰动德州全市的绑架案犯罪嫌疑人闫某至河北衡水,闫蹿上房顶,杨逢松紧追其后,无路可逃的闫持刀拒捕。于是,从上半夜开始,杨逢松站在凛冽的寒风中给对方做思想工作,讲法律,谈亲情,耐心细致地苦口相劝,经过三个多小时斗智斗勇,闫某终于扔掉匕首,束手就擒,案件成功告破。

  破案要胆大心细,还要常年在外奔波追踪案犯。曾经有一段时间,两个月里他只在家呆了不到5个小时。在家人眼中,杨逢松总有办不完的案子。今年正月初五,杨逢松就外出执行任务,10天时间里,跟同事一起驾车跑了三省七市,累计行程一万多公里。元宵节那天,完成任务回到宁津,刚刚驶出高速公路收费站,突然接到破案线索,随即折返。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杨逢松,这些年立下了赫赫战功。2007年,宁津县发生抢劫杀害出租车司机重大恶性案件,杨逢松带领同事奋战一年成功告破,还连带破了河北东光、平原县等出租车司机被害案,一举打掉了流窜于天津、河北、山东三省市的抢劫作案团伙,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报道;2012年,杨逢松率队连续侦破李某故意杀人案、刘某强奸案、谷某系列盗窃案、崔某抢劫大学生案,半年内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2014年5月,杨逢松和同事们到河北高阳县,成功抓捕潜逃13年的“2011.11.28故意伤害致死案”犯罪嫌疑人路某,至此宁津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命案清零。

  “逼”出来的无情汉子

  “到刑警队这十年,每年回老家不超过两趟,”从县城到杨逢松的老家刘营伍乡后宗村开车仅20多分钟,轻易不回家让父亲难以接受:“在外地当兵还可以理解,转业到地方了想见他一面还是这么难!”

  杨逢松是业务骨干,而且担任中队长,任务自然多;逢年过节,外地民警休假,人少案多他就更忙。每每被问起,杨逢松的回答都是“一大堆案子等着呢”。既然是为了工作,父母也只能接受,一到过节就往县城跑。去年中秋节晚上,在县城的小家,父母和妻女都想等杨逢松吃顿团圆饭,他说处理完手头的案子就回家,结果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直到孩子饿着肚子睡着了他也没有回来,父母第二天还得起早回村子收秋,为了见他一面,一直等到凌晨2点。

  70岁的母亲商洪祥如今养成了一个习惯,特别爱看电视,而且只看宁津新闻,老人说,了解儿子,主要靠电视。原来,杨逢松多次立功受奖,多次侦破大案要案,一直是全县公安战线的典型人物,常常上电视。有时抓逃归来,县里迎接凯旋的勇士,聚光灯下被鲜花簇拥着的杨逢松,更成为母亲期待的镜头。老母亲总是看电视后久久的念叨,儿子又胖了还是又瘦了,“别看是亲儿,看电视比见真人容易。”母亲无奈地说。

  干刑警十年,他和父母妻女唯一一次仲秋团圆饭是在医院的病房里。2015年的中秋节,杨逢松深知对家人亏欠许多,住院治疗的杨逢松执意要回家和父母过团团圆圆的仲秋。可他的病情实在不允许,于是老父亲把饭菜拿到病房里,父母妻女妹妹都陪着他。这是一家人十几年来过的第一个团圆的仲秋节,也是最后一个。

  “其实作为家里的长子,逢松时刻不在牵挂着老家的年迈父母,城里的妻子和女儿,只是他忙起来顾不上呀。”同事说:“去年,我和他一块在省里学习半个月,有点空儿,他几乎天天给家里打电话,给父母打问平安,给女儿打问学习,我们无情是逼的呀,一上案子就顾不那么多啦。“杨逢松最疼女儿,最关心女儿,虽然他顾不上管女儿。女儿最喜欢吃”一中“火腿,每次外出只要有机会,杨逢松就偷偷找地方买“一中”火腿给女儿吃。即使上个月在医院的病房不能动了,还暗地嘱附队上的同事给孩子在德州捎点“一中”火腿回来。

  健康的时候一心扑在工作上,患病后,杨逢松依然很忙。2013年开始,他明显渐瘦,周围人担心其身体出了问题,都劝他去医院检查检查,但他一拖再拖,无暇顾及。一次,连续奋战四天四夜后,犯罪嫌疑人终于被抓获,他又连夜审讯,同事看到他右手拿笔做着记录,左手攥成拳头抵在胃部,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滚落。“胃又疼了。”杨逢松解释说。

  第二天,大队教导员曹凤杰逼着他去查病。一个小时后他就回来了,在单位附近的小门诊做了简单检查,取来一些治胃病的药。接下来,依旧是大部分时间在路上,不过与之前相比,随身多了一个大药兜子。“有时候是煎好了分成小包装,有时候干脆就是散装的中药汤,他灌到大饮料瓶里,装到包里出门背着,一天分五六次‘对瓶吹’。”回忆起外出办案的场景,同事张鹏如是说。

  2015年4月16日,这位硬汉刑警昏迷在了出警现场。随后,在北京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化疗期间,杨逢松依然放不下工作,隔三岔五就出现在单位。但无论如何好强,杨逢松的身体在迅速消瘦,体力不断下降,已经无力参与出警了,他就坚持跟同事们一起分析案情、整理案卷。

  今年7月19日,宁津县柴胡店镇发生一起震动全县的强奸杀人案。那几天,杨逢松病情恶化,已连续三天滴水未进,从前来探望的同事口中听说此案后,他再也躺不住了,瞒着家人偷偷地来到单位,通过翻阅卷宗,找出两处纰漏,让负责此案的同事既感激又心酸。可是当他回家时,走到离自家楼房门口30米处,竟瘫软在地,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从那时起,杨逢松再也没有站起来。生命不息,工作不止,杨逢松做到了!

  【人物简历】杨逢松,生于1973年12月,中共党员,三级警督,宁津县刘营伍乡后宗村人。1990年12月参军,1993年9月考入解放军装甲指挥学院,历任排长、团政治处干事、连指导员、团装备处协理员。2004年10月转业到宁津县公安局,先后在国内安全保卫大队、刑事侦查大队工作,2011年3月任刑事侦查大队反恐机动中队中队长。因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全县公安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10年被德州市市委、市政府、德州军分区联合授予“全市优秀军转干部”称号,并记个人二等功;2013年,经山东省公安厅批准,荣立个人二等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