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乡情解百姓“心锁”
老百姓炕头上说法,田间地头断案,对于于建友来说,他走到哪儿,哪儿就是他的调解室。12年来,将“大道理”与“百姓话”相结合,一句句饱含乡情却又公正合理的话说进了老百姓的心窝,一个个原本剑拔弩张的矛盾也在熟悉的乡音中化解于无形。
好人于建友用乡音乡情解开百姓“心锁”
于建友正在调解
于建友正在调解
于建友正在调解
于建友,1969年9月出生,文登区司法局高村司法所所长。老百姓炕头上说法,田间地头断案,对于于建友来说,他走到哪儿,哪儿就是他的调解室。12年来,将“大道理”与“百姓话”相结合,一句句饱含乡情却又公正合理的话说进了老百姓的心窝,一个个原本剑拔弩张的矛盾也在熟悉的乡音中化解于无形。十二年的辛勤工作,他在群众心里树起了一座座丰碑,并先后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司法所所长”,获得省“优秀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
用心夯实织密基层调解网
每天在高村司法所里,于建友送走了一个又一个前来“诉苦”的老乡。这些老百姓在于建友充满乡音乡情的话语中,几乎都将心结解开,重新投入工作生活中去。
临近中午,于建友从档案柜里拿出一本厚厚的卷宗开始整理,这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这些年来他调解的民事纠纷和代理的法律诉讼案件。
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智慧;一页页、一行行,清晰地勾勒出他在全镇46个村行走的足迹……
1996年,于建友从部队转业后一直在高村镇政府工作,2003年因工作需要调到高村司法所工作。部队转业的他知道自己欠缺法律知识,几年来,他把《婚姻法》、《民法》等几部农村常用法律法规书籍都快翻烂了,而且为了将枯燥的法律条文变成群众容易理解和记忆的家常话,他每天还坚持看《今日说法》、《法制讲堂》等节目,每周他都要去高村法庭搜集整理一些农村法治案例。
日积月累,现在的于建友不但能把各种法律条文解释得头头是道,而且还能够以断案说法的形式,娴熟地运用这些法律知识为群众和企业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
针对广大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于建友积极探索新思路,稳步推行新机制,高村镇在文登区率先实行了人民调解片的试点工作,在2005年成立了五个人民调解片,在基层织密了一张调解网。试点推行以来,成效显着,各种信息及时汇集到于建友这里来。一接到片长们反映的信息,于建友都会停下手里的工作,无论刮风下雨,都会第一个赶到现场,平息事端,调解纠纷。
通法律懂《周易》打开老农“心锁”
2011年,高村镇西圈村要对村里街道进行硬化。村民于某院内的一堵墙影响施工,村干部找于某拆墙,于某不同意并与村干部发生争执。
“我找了风水先生给我看的,这堵墙这些年给我避了不少邪,今天谁拆我的墙俺就找谁拼命。”于某怒气冲冲地说。
就在这时,于建友骑着他的摩托车匆匆赶来。于某看到于建友的到来之后更加生气。
“我今天也不是逼你拆墙的,而是给你看风水的!”于建友说。
听了于建友的话,于某将信将疑地说:“你也懂风水?”
“懂一点,但我更精通法律知识。你这堵墙不但不能辟邪,还将财运都挡在了外面,而且您还愿意走以前那条沙土路吗?”于建友说。
话是开心锁,听了于建友的一番话之后,于某痛快多了,第二天一大早就叫人拆了那堵墙。
在农村多是一些小矛盾、小问题,但处理不好的话,就可能使多年的兄弟、邻里结下“梁子”,老死不相往来,还可能反目成仇,对簿公堂。
为了把这些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于建友不惜跑断腿、磨破嘴,甘当化解矛盾和纠纷的“及时雨”和“灭火器”。近年来,于建友给群众提供法律服务近4000多人次,亲自受理民事纠纷案件978件,调解率达到98%以上。
行程两万里为企业追回欠款48万元
几年前,高村镇一特钢厂起诉广东省中山市一家钢材经营部,要求清偿货款48万元货款。法院判决后,这家经营部却拒不执行判决。作为这家特钢厂法律顾问的于建友多次陪同此案的代理律师,到中山市调查取证。历时三年多,跑了四五趟,行程不下两万里,于建友帮企业清理回收货款48万元,并追回4万多元的利息。
在人地两生的地方,在法院执行进行不了的时候,帮助企业收回了巨额货款,很多人都好奇于建友是如何做到的?“带着良心和感情去做工作,群众怎么会不买你的账?”
12年里,于建友担任辖区内30多家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法律顾问,代理各类诉讼案件400余件,帮助企业和农村规范经济合同3000余份,为企业和群众避免、挽回经济损失达7000多万元。
责任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