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爱亲内化于心

2016年01月04日 17:51作者:来源:大众网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大力倡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胡善华同志以孝道为荣、以爱家为荣,将“孝”与“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的高贵品质

孝老爱亲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胡善华生活照

胡善华生活照

  胡善华,女,现年46岁,是下芦沟村“两委”成员、计生主任。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大力倡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胡善华同志以孝道为荣、以爱家为荣,将“孝”与“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感动并带动着身边人。

  孝敬老人的好儿媳

  作为一个女儿、一个儿媳,胡善华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人都有年老时。父母辛劳了一辈子,如今该是他们享清福的时候了。我们做儿女的不光要照顾好他们的生活起居,更要在精神上关心他们,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她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胡善华80多岁的公公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前几年又患了胆囊炎、胆结石,生活几乎不能自理,所有的照料任务都落在了胡善华身上。老人每次需要去医院检查、拿药,她都全程陪同,跑前跑后,去的次数多了,医院的医生、护士都认识她了。一次检查完成后,大夫亲切地对老人说:“老爷子,您有福哇,女儿对您照顾的这么细心,这么贴心,怪不得人家都说,闺女是爹的小棉袄!”老爷子摇摇头,又点点头:“说的是啊,我这儿媳妇可真是比亲闺女还要贴心哪!”在场的医生和护士都对胡善华竖起了大拇指,大家纷纷称赞说:“了不起,你可是孝敬老人的楷模啊!”

  去年,老人的胆囊炎更严重了,时常会腹痛呕吐。公爹的痛苦,胡善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尽心为其治疗之余,她还向医生请教了对病人食疗及按摩理疗的有关知识。听说胆囊炎的病人每次不能吃太多,胡善华就每天给公爹做7顿饭,顿顿都有新鲜蔬菜,每两小时给老人喂一次,少食多餐。为了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出,她每天为老人熬汤,为避免让老人摄入动物油脂,她餐餐和老人吃一样的饭菜,这几年来从未吃过鸡蛋、羊肉、鸡肉。她还从按摩师那里学来了专门针对老年胆囊炎患者的养生按摩法,闲来无事就为老人按摩,减轻老人的痛苦。老人看着她每天这么辛苦,既要照顾孩子、操持家事,又要照顾病中的自己,很是不忍心,劝她多休息,胡善华总是笑着对公爹说:“爹,我不累。照顾您是我们做儿女的应尽的本分。”在胡善华的照顾下,老人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精气神也越来越足了,逢人便夸:“我这儿媳妇,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啊!”

  胡善华还有一位叔公公,膝下无儿无女,在街头镇敬老院生活了9年,每次有机会去镇驻地,她总抽时间带上水果点心去看望叔公公,逢年过节,她还会和丈夫一起把叔公公也接到家里,一住就是几个月,让老人感受家庭的温暖。

  2012年和2013年,叔公公因病两次住院,胡善华和丈夫在医院里对老人日夜陪护。丈夫郑全京是杜家沟小学的教师,不能长时间离开教育岗位,做通了丈夫的思想工作,胡善华主动挑起了照顾公爹的重担,穿衣、洗漱、喂饭、按摩、烫脚这些劳累繁琐而又必须的日常护理工作,胡善华总是亲力亲为,任劳任怨。她每天在家做了热腾腾的饭菜带来医院,并一勺一勺的喂给老人,让他每一顿都吃的舒服,吃的热乎。在病中,老人大小便都不能下床,胡善华不避嫌地帮他方便。为了不让老人生褥疮,胡善华打来热水,每天为他擦洗身子。病中的叔公公总是觉得自己拖累了侄媳妇,好几次撵胡善华回家。胡善华看着病中的老人,拉着他的手说:“三叔,你要是不嫌弃,就把我当成你的女儿吧!”老人感动的留下了泪水。得知胡善华是老人的侄媳时,医院的大夫和病友无不啧啧称赞。她的事迹也在医院里传为佳话,敬老院和村里人也都对她赞不绝口。

  丈夫的贤内助,女儿的好榜样

  郑全京是杜家沟小学的一名教师,对于教学,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每天都是早早的离开家,万家灯火的时候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家里的生活重担全部都落在了胡善华一个人身上。不光要照顾公公、叔公两位身患重病的老人,还要照顾两个女儿的生活起居。春播秋收,每到农忙时节,家里的几亩地里总是只有胡善华一个人在忙碌着。村里的人都说:“这是个能女人啊,这些活谁家不是几个劳力才能完成,但是郑家嫂子一个人干也从来没有落到别家后边,总是早早的种好、早早的收完,真是个了不起的女人!”

  郑全京对于自己的妻子有很多的愧疚,工作忙,两个老人照顾不上,对女儿关心太少,地里的活更是帮不上忙,家里大事小情都是妻子一个人在忙活。每次看到妻子那双因为长期劳动变得粗糙变形的手,他心里都不是滋味。反而是胡善华安慰丈夫:“那不是工作嘛!那是你的工作,也就是我的工作。你就安心的把工作干好,把学生教育成材,我也觉得脸上有光啊!家里的事有我呢,放心吧,我能行!”

  丈夫郑全京所在的杜家沟小学是一个乡村小学,留守儿童多,问题也多。郑全京作为班主任,经常到学生家里家访,深入家庭了解学生难处,在经济和精神上给予学生帮助。对于丈夫的工作,胡善华总是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为帮助班里有困难的孩子垫付书费、杂费,郑全京经常从家里拿钱,胡善华从来不说二话,她常说:“我们家虽然不富裕,也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谁都会遇到困难,互相帮衬是应该的,更何况你是他们的老师。”在胡善华的默默支持下,郑全京连年被评为优秀教师。

  胡善华有两个女儿,在把村里事和家里事做好的同时,她不忘对两个女儿加强教育。大女儿大学毕业后考取了“三支一扶”,到乡镇支教,服务基层。小女儿是五莲三中高二的学生,品学兼优。受到母亲的影响,两姊妹也都是村里人或同学老师眼中的“好孩子”,温和大方,稳重善良。

  提到胡善华这一家,村里人无不竖起大拇指:这家人心地善良、团结和睦、尊老爱幼、热心助人……是下芦沟村美满家庭的代表。

  村里人眼中的“热心肠”

  作为一名党员、村干部,胡善华是村民眼中的“热心肠”,她不光用实际行动感动着身边的人,更将村里事当做自家事。调解矛盾、解决问题、帮助他人……一年之中,胡善华自己都数不清进过多少次村民的家门了。一名邻居说过:“看见善华来了,我们心里就有底了,知道事情准能解决。”

  农村工作是一个针线筐子,针头、线团很多,很容易产生矛盾,影响家庭团结、邻里团结。谁家一出现问题了,胡善华就利用空闲时间,亲自上门调解劝说,一次次把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下。

  几年前,下芦沟村有三弟兄,因为赡养老人的问题产生了矛盾。三人因为不想过多承担照顾老人的责任越闹越僵,胡善华知道之后,亲自来到了这三兄弟家,把自己对待公公、叔公公的亲身经历讲给他们听,并说明赡养老人的意义,这三兄弟渐渐被她无偿赡养老人的事迹感动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最终消除嫌隙、重归于好。如今,三兄弟都主动承担起了赡养老人的责任,一家人和和睦睦,再也没出现过问题。

  村里类似的、甚至更复杂的事情,胡善华遇到过很多,每次她都尽心调解。现在,下芦沟村几乎没有了打架斗殴的事件,邻居之间有什么矛盾也能很快消除,村里的氛围和睦融洽,这和胡善华的努力有着很大关系。

  除了本职工作,日常生活中,胡善华也都不遗余力地去帮助别人。有一次,邻居嫂子因病在家中打吊针时,突然休克了,情况十分危急。得知此情,胡善华扔下手中的活就赶到了这位邻居家。只见她的丈夫和儿子吓得手足无措,她急忙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为患者实施了初步的救助手段。救护车赶来了,胡善华从家里带了钱,陪病人及家属一起赶到了医院,直到6个小时后病人恢复意识,胡善华才松了口气。

  “村干部不是官,是给群众排忧解难的。我做的这些都不算啥,谁遇到了谁都会搭把手,何况咱还拿着村里的工资呢。”胡善华的话朴实,做的事更朴实。就是这样一名朴实的农村妇女,用她的实际行动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让丈夫安心忙工作,让孩子茁壮成长,让她身边的人感受着来自她孝老爱亲的“正能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琳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