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娟参加爱心公益协会宣传互动
于娟参加公益活动
于娟走访贫困学生
于娟走访贫困学生
于娟
于娟,女,汉族,1976年10月出生,肥城市新城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新城街道志愿服务中心志愿者。
“哎……小心点,小心……别把给孩子们过冬的新鞋弄脏了。”俗话说:听音识人,听这热情有力的声音就能猜到此人十有八九是个古道热肠之人。
果然,一进新城街道办事处大厅,就看到一个风风火火的身影正与其它几个小伙子接力传递着新鞋,虽显瘦弱却干劲十足。看见记者,她匆忙擦把汗,理了理有些散乱的头发,跑过来说:“您先稍等,我得整理好这批新鞋,下午就要给孩子们发走了……”
39岁的于娟是肥城市新城街道办事处连心办的一名工作人员,开朗大方,从事公益事业已有5个年头,五年的奉献也让她越发明白人活着应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心存善念入公益
“说实话,真的是被他们的苦难震撼到了。”于娟说:“我曾在网上看到朋友发布的一条配有图片的消息,是关于宁夏孩子生活、上学困难的,这张图片刺伤了我的心,无法想像在寒冷的冬天,孩子们穿着单薄不合体的衣服是如何度过的。那长满冻疮的手、干裂的嘴唇、渴求帮助的眼都让我震惊又悲伤。”
从交谈的眼神中依稀能看出她的急切,“当时就想着怎样帮助他们,经过多方打听寻觅,找到了当时山东有名的西部爱心公益社,就通过它捐出了第一笔爱心捐助。”
第一次参加公益活动,于娟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快乐让她在工作之余更多地关注社会公益,并正式加入西部爱心公益协会。2011年年底,于娟随西部爱心公益社山东站的志愿者们到老城大石关走访,没想到这一走访就是“三年不断”。
老城大石关小学有个7岁的女孩卢梦媛,父亲五十多岁,母亲失去双腿,常年卧床,一家人挤在几十年前的老屋里,靠着几亩薄田与低保维持生计。“屋内还是以前的土疙瘩地,没有下脚的地方,最可怜的是孩子,别人的童年是五彩的,她的却是灰色的。”
从那次走访以后,于娟就把卢梦媛家当成了“联系点”,不但资助她上学,只要有时间还去家中探望,给孩子带去毛绒玩具、衣物和生活费。“我感觉于娟阿姨就是我另一个妈妈。”提起于娟,卢梦媛满是感激。
风吹雨打心不变
“类似卢梦媛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但是让我无从下手,最关键的是我不了解他们的情况,没有渠道。”不患贫而患不问,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转变他们的处境,公益事业难就难在缺少民间力量的参与。
事情的转机是在2013年,当得知“新城街道志愿服务中心”成立后,于娟立即报名参加。她说:“找到了组织,我们这些志愿者获取贫困和需要资助的信息就更广阔了,志愿的力量也更加壮大了。”
有了组织,于娟干劲更足了——给孤寡老人送去煤炭、棉衣、粮油,更换破旧电路,让老人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协调公益组织邀请各学校受助学生联谊,并提供免费午餐、免费电影,动员更多爱心人士和志愿者参与支持公益事业;在“双联双帮”活动入户时,为太平村10户贫困家庭解决开春土地化肥问题让贫困户过了一个放心年;利用新城街道志愿服务中心了解情况,联系西部爱心公益社山东站对贫困家庭逐一走访。目前,已有12名贫困家庭的学生得到了爱心人士的资助。于娟说:“孩子们露出的笑脸,是最灿烂的花朵儿。”
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正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公益事业的于娟遭遇了重大的家庭变故,相濡以沫的丈夫因病去世,如此大的打击让她一度崩溃。也是在这个时候,那些受助的孩子纷纷给她写信安慰,有的孩子还寄来了自己折的纸鹤。“是孩子们的安慰鼓励让我慢慢走出了阴影,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公益的信心。”
女儿眼中的天使
受到于娟的影响,女儿也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不但生活学习上帮助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更是积极。说起女儿,于娟满脸的骄傲:“女儿今年才上初中,但已经像个大人。”
去年一次上班的路上,于娟在救助中心碰到一位中年男子,“其实和我年龄差不多大,但是感觉真是苍老,弓着背、低着头在角落里站着。”经打听,这是一位患重症儿童的父亲,他今天来的目的是申请救助。听明缘由后,于娟不但跑东跑西帮忙办理手续,最后还塞给他500元钱。
回到家,吃饭的时候,于娟说起了这件事,让她没想到的是女儿放下饭碗,跑到屋里,拿出来几个毛绒玩具和十几块的零花钱让她捎给那个患病的小朋友。“当时我就落泪了,没想到我的孩子这么有爱心,人家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可能是受她妈妈的影响,她富有爱心,充满正义感,这种奉献爱心地言传身教,成效不言而喻。”老师这样评价于娟的女儿。
当问起于娟女儿对妈妈的看法时,她说:“我妈妈是一个天使,浑身上下充满了爱……”
如今的于娟,正全力应聘“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志愿者,“一旦成功,我就能成为一名宣传未成年人如何防止性侵的志愿者,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愿人间充满爱,或许这是于娟从事公益最本质的目的,也是她最大的收获,行走在公益路上的她就像桃都的花儿,正在为他人带去更多的芬芳。
责任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