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肝义胆的老兵

2016年03月04日 14:55作者:来源:大众网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他服役30年,3次荣立三等功。每见别人危难,必定不顾个人安危出手相救。

刘桂谦工作照

刘桂谦生活照

刘桂谦生活照

刘桂谦生活照

刘桂谦现役照片

  刘桂谦,男,1966年8月出生,祖籍辽宁省大连市,中共党员,青岛市军队离退休干部第一服务管理中心退休士官。

  2015年12月8日下午4时,刘桂谦驾车行驶到青岛市市北区实验小学附近,在从车窗观察周围人流的时候,突然发现离车不远处有位老年妇女突然倒下,躺在地上一动不动,生死未明。刘桂谦本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踩下油门一走了之,但军人多年形成的习惯无形中命令他:不能逃避,立即救人。他迅即从车上跳下来,跪在地上想跟老人交流几句,但对方只是流露出痛苦的神情,已经说不出话。面对这突发状况,等不得打急救电话了,最重要的是抢出时间。刘桂谦一弯腰,把老人轻轻抱上自己的面包车,驶向就近市立医院急诊室,老人被及时抢救了过来。在病床上,这位老年妇女故意问刘桂谦:“当时你就不怕我赖着你?”刘桂谦憨厚地回答:“那我就养着你。”听到这么实在的话语,老人及在场的病友都开怀大笑起来。老人的亲属过意不去,送来几件礼品,都被刘桂谦推辞。经多方打听,老人的亲属找到了刘桂谦的单位,表达了深深的谢意。事后了解,被救者名字叫朱玉杰,系哈尔滨市退休工人。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他服役30年,3次荣立三等功。每见别人危难,必定不顾个人安危出手相救。乍看上去,刘桂谦是一条壮硕的东北汉子,30年军旅生涯,锻造了他坚强意志和高尚品德,多次见义勇为做好事。

  1993年5月8日,在青岛市港联路驾车途中,身为士官的刘桂谦发现一位老人躺在马路上,下车询问后得知是犯了病。他把老人送到医院后,又拿出380元钱付了全部诊疗费。老人亲属赶到医院后,他借故悄然离开。经多方打听,老人亲属通过目击者记下的军车车牌号码,才找到其所在的北海舰队后勤部某部,送去锦旗和表扬信。不久,刘桂谦受到部队的通报表彰并记三等功。《青岛日报》报道了他的事迹。

  2000年1月16日,他到青岛火车站送战友,那天下着鹅毛大雪,气温达到零下15度,他发现一个未穿上衣,光着身子的流浪汉在雪中站立,瑟瑟发抖,旁边经过的人熟视无睹,均匆匆而过,独有悲天悯人的刘桂谦,当场脱下大衣给他穿上。周围几个人看到此情此景,都说“还是解放军好”。

  2001年1月5日下午,胶州湾风急浪高,寒气逼人,黄岛渔民高月华、高伟在海上遇险,发出求救信号。刘桂谦在岸边营房发现了情况,立即驾驶4马力小船冒生命危险前去救人。刚刚靠近对方,他就跳进冰冷的水里把渔民顶上小船,并帮助他俩把严重破损的船只拖到岸边。临别,两位渔民拉住救命恩人的双手,泪流不止。

  2007年12月26日上午,海上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在青岛大港海域的航道上,不断传出凄厉的救命呼喊。刘桂谦听到后,急忙驾驶4马力小船循声前去施救。快到落难船只处才发现:一个人掉在水里,双手紧扒着已经进水的小船,连船带人很快就要沉入海底。他毫不犹豫地跃入海中,用肩膀把人托上自己的小船,再把破损船只拖进港内。这位叫凌泽生的山东聊城渔民深情表示:“一定要叫自己的孩子永远记住好人姓名”。

  2008年12月10日晚上8点,青岛港五号码头外海,突起的大风刮到6—7级,气温零下8度。正在休息的刘桂谦耳边响起时强时弱的求救声。他冲出房门,看到离岸边约50米处,一个人在水里直扑通,旁边还有一只小船。情急生智的刘桂谦马上抱起一根圆木扔到海中,一边游一边推着圆木前进。他凭借超人的体能和毅力,硬是依靠圆木,把几乎冻僵的落水者推到岸边,又扶他进屋换衣取暖。天亮后还给他把破船修好了。这位来自四川渠县的渔民吴小华对自己平生能遇上此等好人,万分感慨。

  记者问刘桂谦,这么多次救援,哪一次最为凶险?他回顾道:2003年11月的一天,城阳区红岛镇西大洋村渔民赵显国、赵建波父子一次冬季出海,在突然失去动力的渔船上漂泊了26个小时,无奈之下,父子俩点火示警,以期能够获救。刘桂谦看到火焰升起,驾驶12马力小船迎面冲了上去。此时海上有7级北风,小船摇来晃去,根本拖不动那艘渔船。刘桂谦见状,只得跳进冰冷的海水,从侧面放一根缆绳,先把渔民救上船。此时渔船上的一个阀门因损坏咕嘟咕嘟直冒海水,不排除这一故障,船有沉没的危险,刘桂谦拖出自己的棉被,上船把阀门堵上;又跳下小船,驾着它顶在渔船的尾部,一米一米地向岸边靠拢。历经4个多小时奋战,终于在下午3点才把渔船拖到岸边。第二天一早,刘桂谦就拿来各种工具,和渔民一起修复了渔船上损坏的推进器和阀门。这对父子非常感激,直接将锦旗和感谢信送到了北海舰队司令部。《青岛早报》以《父子惊魂漂泊26小时获救》为题,配发照片报道了这件事。

  除去侠骨,尚有柔情。刘桂谦属于这样的人。2010年12月,他在阅读当月7日的《半岛都市报》时,看到贵州省习水县有个初一学生因家贫准备退学,就主动联系为孩子交学费,一直延续到5年后的今天。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琳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