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骨科前沿的精诚大医

2016年05月04日 16:59作者:来源:大众网

 

骨科李嗣生主任正为患者实施手术

痊愈后患者给李嗣生主任赠送锦旗  

  他精于医骨。多项手术填补淄博空白,先后在淄博开展了第一例急症足趾移植手指再造术;第一例多足趾移植全手再造术;第一例自体足趾尖部分移植再造手指指尖术;第一例带皮瓣的足趾尖部分移植再造伴皮肤缺失的手指指尖术;第一例微创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第一例椎间孔镜下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术。

  他诚于患者。视医生为一个神圣的、不带功利性的崇高职业,仁与善是他对待每一位患者的不变原则。患者称他为“一个可以生命相托的医生”。

  他痴于医学。多年来埋首于科学研究,先后出版骨科专著3部,在《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等国家级核心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达数十篇;完成科研课题7项,5项分获省市科技进步奖。

  一生只做一件事,专注于骨科,钟情于医学,并把它做到极致。这就是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一区行政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李嗣生的人生写照。

  一、精于医骨:多项手术填补淄博空白

  生命因骨而立。

  李嗣生医生精于医骨。在骨科领域,他已跋涉了26年,熟谙手足外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等骨科的多个细分专业,对介入、微创、内窥镜、移植等骨科精尖技术亦有深入研究。

  一例完美断肢再植手术,拉开了李嗣生行走骨科前沿的序幕。1994年,淄川一青年工人被剪板机剪断右臂,当晚被送到医院。面对患者的声声求救,李嗣生决定为患者断臂再植。

  这是一种极为精细复杂的手术。断臂之间,有肌肉和肌腱相连,还有动脉、静脉、骨骼、神经紧紧相接,在手术中都要一一对准缝合,这样接上去的手臂才会成活,恢复感觉及屈、伸、转、翻等功能。

  手术从当晚23时紧急开始,清创、把两断端的所有骨骼、肌腱、血管、神经解剖清楚并一一对应;骨骼固定、肌腱吻合、接通血管、接通神经……经过5个小时的努力,李嗣生成功完成这例断臂再植手术。术后,为了让手臂完全恢复正常,李嗣生又帮助病人闯过了坏死关、感染关、功能康复关。半年多之后,病人接上去的手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与断肢再植相比,“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手术在难度上更近一步。

  1995年,李嗣生完成了淄博市第一例急症足趾移植拇指再造术。淄川某煤井上的一位木工,在一次意外中拇指被打掉,由于断掉的拇指已被打碎,已无再植的可能。而人的拇指承担着手部50%的功能。它所完成的对指和对掌的运动是人手能够如此灵巧的生物学基础,从穿衣吃饭,到社交生活,所有抓握、捏持的动作无不需要要拇指的参与。拇指的缺失,对这位原是木工、是家庭支柱的患者来说,不仅是手部外形的缺憾,更意味着劳动能力的丧失和一个家庭的困境。

  几番斟酌后,李嗣生为患者设计了用足趾移植再造拇指的手术方案——从患者的脚上截取一个足趾,将之移植到手上,再造一个拇指。精心准备后,李嗣生为患者进行了长达8个小时的手术,淄博市第一例急症足趾移植手指再造术获得成功,填补我市断指再造领域空白。术后6个月,患者再造的拇指功能完全恢复。患者又重新拥有了一只能握、能捻、能勾,感觉良好、动作灵活的新手。

  继拇指再造成功后,李嗣生执著探索,又相继开展了全市第一例多足趾移植全手再造术、第一例自体足趾尖部分移植再造手指指尖术、第一例带皮瓣的足趾尖部分移植再造伴皮肤缺失的手指指尖术、第一例微创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第一例椎间孔镜下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术等,多次填补我市医学空白。

  二、诚于患者:医本仁术 仁者爱人

  李嗣生视医生为一个神圣的、不带功利性的崇高职业。仁与善是他对待每一位患者的不变原则,不论贫贱贵富,普同一等。

  在记者采访中,不断有求医者推开李嗣生办公室的门。有熟悉的病人来问诊的,有病人家属请求看片子的,甚至有以前救治的老病人带着新病人来求医的。面对不断响起的敲门声,即使不是门诊时间,李嗣生也从不拒绝,始终面带笑容,态度和蔼,细心解答、诊治。

  在为一位右腿疼痛的病人进行检查时,李嗣生扶着病人的腿熟练的在几个部位不断点按,“是这里疼吗?”“是这里疼吗?”……在得到病人答复后,他鼓励病人,“没什么大事,现在你试着翘一下脚”,“再高一点,试试把右腿翘到左腿上”,其问诊之耐心,动作之细心,检查之贴心让人动容。

  “家里有什么药?”开处方前,李嗣生总是先这么询问,如果所需药物恰好病人家里有,便不再开方。

  “医本仁术、仁者爱人。”李嗣生如是说。这仁与爱里,饱含了李嗣生的奉献与付出。

  李嗣生从事的骨科,常遇各种工伤、车祸及意外伤害。为第一时间救治病人,他的手机常年保持24小时通畅,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休息时间,从来都是随叫随到,为救治病人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二十几个小时是常事,经常是凌晨才回到家,深夜又奔波在救治病人的路上。一次,李嗣生在为一右手4指离断伤者进行了17小时手术后,回到家一碗面条刚吃了不四分之一,就又接到一重伤病人需要立即救治的电话,他毫不犹豫的立即放下碗筷,迅速奔向医院,直到第二天9点才走出手术室。

  由于骨科具体临床治疗的特殊性和病情的复杂、不确定性,李嗣生也常常遇到病人和家属的不理解,但他始终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一次,一个足部外伤骨折病人,为了早一点手术,拒绝护理人员做必要的正常术前准备,在解释无效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手术安全,李嗣生认真而又快速的亲自为病人清洗足部,修剪趾甲,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在26年的医者生涯中,清白做人,清白行医是李嗣生的准则。一次,一个断指病人的家属,在术前硬塞进他口袋一个红包,在反复拒绝不掉的情况下,为了让病人家属安心,李嗣生悄悄把红包交给护士长转入病人的住院费用,十几个小时后,当他拖着疲倦的身躯走出手术室时,病人家属已得知此情况,再次提出要宴请,但他谢绝了。为表达谢意,病人和亲属把一面绣有“医德高尚,华佗再世”的锦旗送到医院。

  一位他诊治过的患者说:“李嗣生大夫这样宅心仁厚的医生我一辈子难以忘怀,他是可以生命相托的好大夫。”

  三、痴于科研:一生只做一件事

  李嗣生痴于医学。他把所有精力投入到骨科事业中,而他视此若平常事。“骨科就是我的爱好。我做这项工作,就一定要做好,什么得失、利益、挫折,一概不考虑。”他笑称,“除了一日三餐外,我全部精力都在医学上。”

  “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26年的骨科生涯中,李嗣生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他曾进修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显微外科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研究所、解放军301医院、台湾财团法人佛教慈济医学中心、德国慕尼黑临床骨科医院等一流医院,先后从师于国际著名关节、脊柱外科专家于载久教授,我国著名的手外科、显微外科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程国良、曲志勇教授,著名整形外科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李森凯教授,著名的运动医学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建全教授,著名的微创脊柱外科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喜峰教授等骨科领域的最顶尖专家。

  持续的学习让李嗣生的理念与技术始终行走在骨科技术前沿,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他先后出版骨科专著3部,在《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等国家级核心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达数十篇;完成科研课题7项,5项分获省市科技进步奖。

  “搞科研要与临床相结合,科研是为了解决病人的痛苦,科研要建立在临床一线的基础上,只有如此,科研与临床才能相互促进、循环提高。”李嗣生说,搞科研,要加强科研课题的主动设计,善于在临床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

  在国家级核心专业期刊上连续发表4篇相关论文的《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科研课题,就是李嗣生从临床入手,主动设计的一个典型课题。

  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是骨科界治疗跟骨骨折的传统经典手术入路,被载入世界公认骨科专著《坎贝尔骨科手术学》。在临床中,李嗣生注意到,手术中采用这种经典传统手术入路的跟骨骨折患者,总会有一部分发生手术部位皮肤坏死。

  “这是为什么?怎样才能避免?”以解决病人的痛苦为原动力,李嗣生向这一经典发起挑战,开始了对这个课题进行科学研究。临床观察,动物实验,解剖对比……潜心研究近2年后,李嗣生终于取得突破。他发现,在经典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附近,有一条不易察觉细小动脉,之所以会有一部分患者术后发生皮肤坏死,是因为手术采用经典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时,损伤了这条动脉,只要将跟外侧L形入路向后挪半公分,这一问题将得到完美解决。经过5年、200多例临床病例证实,他所设计的这一手术切口完全避免了术后皮肤坏死这一棘手的并发症。

  在李嗣生看来,“一个人聪不聪明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有心怀高远的理想、敢于挑战的勇气和甘于寂寞的韧劲。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耕耘于斯,专注于斯,就一定会做出一番事业。”

  医学之于李嗣生,不仅是工作,是爱好,更近乎信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