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孝心侍奉高龄母亲
王序臣,男,生于1951年;黄桂芹,女,生于1953年。夫妻双方都是肥城市仪阳街道黄柏山村民。
“鸦有反哺义,羊知跪乳恩,高堂恩情重,甘汁奉双亲。”仪阳街道黄柏山村村民王序臣、黄桂芹夫妇二人照顾高堂老母的事迹,在村民口中广为流传。
三年从未生过褥疮
王序臣的母亲孙培青老人1923年生人,现年已93岁。2013年底,90岁高龄的孙培青罹患脑梗,住院治疗半月后,病情得到控制,但自此生活不能自理了。其后,王序臣办理了退休,和妻子黄桂芹在家悉心照顾老人,这其中的艰辛只有他夫妇二人体会最深。
由于老人不能自己翻身,时间久了容易生褥疮,王序臣在日常照料中,就特别注意保持老人身体的清洁和干爽。每天早起服侍老人起床后,王序臣和黄桂芹就帮老人擦洗身上,再用稀释的酒精、碘酒帮老人消消毒。白天老人躺着时,定时地给老人翻翻身,扶老人起来坐坐,给老人按摩按摩。晚上则是夫妻俩轮流给老人翻身、换尿布,被褥衣服则隔三差五地换洗、晾晒。因为夫妇俩的精心照料,高龄的老母亲干净、整洁,室内没有丝毫异味。
老人每晚光尿布得换洗一二十块,夏天还好,冬天就不是那么方便了。由于经常洗尿布,黄桂芹的手指裂出了很多血口子,但她总是说:“谁还没个老啊!照顾好老人是自己的本分。”在王序臣夫妇二人的精心照料下,三年来,老人从未染上褥疮。
点滴细节关爱老母
作为农村的“老爷们”,往往都“大大咧咧”,但在照顾老人这件事上王序臣却心细如丝。来到王序臣家,简单的小院收拾得干净整洁,走进石头房子,屋内光线有些阴暗,白炽灯亮着,一侧灯罩上却挡着报纸。这个自制的可旋转式灯罩,虽然简单,却有很大的作用,原来,孙培青老人喜欢在沙发上躺躺,怕灯光照得老人的眼不舒服,当晚上老人在床上休息时,为了照料老人,同时又不让电灯光线太强影响老人休息,王序臣特意在灯罩一侧黏上了报纸,并且可以随着老人的方位旋转,遮挡射向老人的光线。
像这样处处为老人着想的小细节在王序臣家比比皆是。桌子上摆着药茶、豆奶粉,老人的床里侧是跟床一样长的暖气片,外侧则是自制的护栏……说起这些细节,王序臣满是对老母的关心。
冬天,为了老人取暖,夫妇俩合计着装上了土暖气,还特意把暖气片装在老人的床边,尽量让老人暖和些。但每天早起时,老人还是感觉寒冷,于是王序臣便想到了老俗话:“外套棉不如里套棉”,意思是吃得温饱了人就不觉得冷了。自此,每天老人起床后,夫妻俩便先让老人喝一碗热乎乎的豆奶粉,这种做法就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在饮食方面,王序臣为了让老人跟上营养,变着花样做饭,一日三餐,都征求老人意见,水饺、面条、馄饨等尽量满足老人要求。老人之前有习惯性便秘,王序臣便多做蔬菜,每顿饭先喂老人吃上一碗菜,再补充点面食,时间久了,老人的便秘也好了。王序臣还特意买了适合老人的中草药,泡水给老人喝。
老人大小便不能自理,晚上用尿布,白天王序臣夫妇就密切关注老人家的生物钟及其排泄规律,及时帮助其排泄大小便。有时老人控制不住大便,弄脏了衣物,就会很自责地说:“怎么回事呢,又给你们添麻烦了。”每当这时,黄桂芹都耐心地安慰她:“没事,洗洗就行了,人老了都这样……”
父母恩重孝行回报
说起母亲当年抚养兄妹5人的经历,王序臣忍不住落泪。王序臣的父亲是教师,一直在石橫镇工作。母亲独自照顾一家老小,为了挣够一家人的口粮,孙培青白天出工,晚上挑水、推碾、操持家务。自1971年王序臣和黄桂芹结婚以来,夫妻二人就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陪伴老人享受天伦之乐。2012年,王序臣的父亲去世,自此母亲受到打击,身体状况大不如前,2013年突发脑梗后更是失去自理能力。
“母亲养育我们子女不容易,现在老了,只有尽心尽力地照顾好老人,让老人安度晚年,才能心安,才不留遗憾。”王序臣如是说,更是用自己的孝行一点一滴地去践行。
责任编辑: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