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衣天使情 爱洒投递路
每天在沂山西麓弥河源头的的3条大山沟里上崖下坡,走村串街,服务千家万户,将“绿衣天使”的情和爱,洒满了蜿蜒坎坷的投递路,由一个稚气未脱的青年到年过不惑。
一个矮小黑瘦、身着绿色邮政制服的人,一辆草绿色的“飞鸽”牌自行车(2002年后升级为摩托车),几十斤重的报刊信件双挎兜邮包,后座上捆绑着其它成包成袋邮件的超大蛇皮袋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在沂山西麓弥河源头的的3条大山沟里上崖下坡,走村串街,服务千家万户,将“绿衣天使”的情和爱,洒满了蜿蜒坎坷的投递路,由一个稚气未脱的青年到年过不惑。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少有人能耐得住这份寂寞、平淡和清贫,而他一走就是24年。他就是共产党员、临朐县九山镇白沙邮政支局唯一的投递员董亮。
不畏艰辛 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
出生于九山镇夏庄村的董亮,中学毕业后经推荐被录用为临朐县白沙邮政支局投递员,怀着青春梦想愉快地走上了漫漫投递路。董亮的服务范围覆盖白沙乡的26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4100多户、14000多人,这些村户坐落在高山阻隔的夏庄河、龙山河、白沙河流域的大山沟里,最远的石翁沟、水桶峪、魏家峪离家35里路,每天行程80多里路。那时的白沙乡没有一寸水泥路、柏油路,从白沙邮局下村全是一路上坡,蹬自行车累的腿肚子发酸膝盖发软,汗流浃背,推着车子在大山夼的坎坷土路山独自行走权当歇息,但那份寂寥落寞却挥之不去,最盼望的报刊信件送达时乡亲们的笑脸,返程下坡时撒开手闸狂奔一展年轻人的豪气。最愁的不是酷暑,而是雨后雪后,雨后土路泥泞,自行车挡泥板沾满了黄泥,走不了几十米就得停下找树枝抠泥;雪后原野茫茫,处于高山上的石翁沟、水桶峪、魏家峪、天麻峪等村庄,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坡,背阴地段积雪成冰经久不化,这些路段只得拄着树枝小心翼翼步行送达邮件,其艰辛不言而喻。因而,董亮对“投递”二字有了常人无法体味的理解——一是“动手”二是“走”。
困难难不住年轻人,开弓没有回头箭。董亮矢志不渝,谦虚好学,肯于思考,很快熟悉各项业务制度,掌握了操作规范和营销技巧,加上他的敬业负责,不怕吃苦受累,他视服务对象为亲人,全心全意为他们着想,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满意的服务,各项业务指标均在考核达标之上。2016年7月3日,九山镇大山东村“留守老人”徐荣平的儿子用EMS邮寄了一些药品,因为邮车半道上出了故障,送达白沙邮局时已过下班时间,董亮和其他员工分拣完邮件,知道徐荣平的邮件是“保命药”,便,顾不上一天劳累和饥肠辘辘,一刻也不耽误地骑上摩托车送到12里外的徐荣平手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徐荣平感动之余,主动到其单位赠送了“忠于职守 为民服务”锦旗。
现在虽然写信的人少了,但报纸、杂志、网购包裹、各类商函……工作更加繁重。无论天气多热、多冷,雨雪雾霾,都阻挡不了他投递的脚步。董亮正是靠着敬业负责,勤勉工作,坚持以细心、热心、贴心、耐心、恒心服务群众,从未延误或漏投过一个邮件出现客户有理由投诉,赢得了白沙乡(片区)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2001年光荣入党。
董亮主动好学,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研究和应对不断变化的农村邮政形势,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在报刊征订投递、集邮、物流分销、邮政储蓄等业务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被评为“优秀投递员”“先进生产者”“销售精英”。土生土长的董亮凭着对乡里乡亲们真挚淳朴的爱,对“绿衣天使”荣誉的珍视,对邮政事业第一份工作初恋般的情,把平凡的工作做到了不平凡。
甘于付出 将人间大爱传递孤单老人
把工作干好,是本分;把分外的好事办好,那就是奉献爱心的高境界。前者,已属不易,后者则难能可贵。身为共产党员的乡村投递员董亮,却把二者做到了水到渠成、有机统一。
驻地夏庄石门亭村东的国有临朐县九山林场里的老人孙宁,上世纪五十年代被错划为“右派”从青岛发配到九山林场劳动改造,妻离子散,身心饱受磨难,退休后孤身一人生活,性格孤僻乃至怪异,得病后生活有诸多不便和困难。董亮到林场给孙宁送报刊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心里五味杂陈,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个山里人晚辈的光荣义务,只要是时间允许,他就经常到孙宁屋里问寒问暖,聊天叙家常,解除他的寂寞烦恼;真诚地赞扬老人对九山林业所做的贡献,使老人找回远逝的存在感、成就感;帮他扫地、刷洗碗筷,为他从白沙代买药品、蔬菜,代缴电话费、电费……不计名利的付出感动的老人潸然泪下,弥留之际嘴里念叨着“那个送报的小董”,留下遗嘱“把骨灰留在九山”。董亮,一个不善言谈、不事张扬的乡村投递员,默默地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和无限的真爱,慰藉了一个沧桑老人的风烛残年,使他带着些许精神温暖安详地瞑目谢世。
九山镇大山东村“留守老人”徐荣平,1996年8月在离家4里的金泉岭建了一处养鹿场,为了科学养殖和排解生活孤独,他从邮局订了几份科技类、文化娱乐类的报纸杂志,也时常邮寄鹿产品。但当时投递员的各种原因让老人极度不满,一度产生不和邮局打交道的念头。1998年董亮负责这一片区,第一次来到鹿场,放下邮件后抄起扫帚就帮助徐荣平清扫圈舍。第二天,又骑着他的自行车来送报纸,看到徐荣平正在整修鹿场,二话不说就帮他干起来了,徐荣平过意不去留他吃顿便饭,董亮说明单位纪律婉言谢绝。从此以后,董亮隔几天在送报刊的同时,总是抽出一段时间帮助清扫、劈柴、种菜、卸运饲料、喂鹿……2012年腊月12日鹅毛大雪下了一天,董亮睡下后接到徐荣平的电话,得知他心绞痛复发,速效救心丸吃完了,疼的在床上翻滚,董亮一边安慰一边要他再坚持一下,迅速穿衣戴上头盔骑着摩托车就出了家门,先去白沙药店买了药,接近10点才一瘸一拐地赶到了18里外金泉岭上的养鹿场,迅速给徐荣平服下药丸,徐荣平的心绞痛很快缓解,董亮又照看了一夜,直到天亮病情稳定后才离开。
赵启海,董亮邻村青杨峪小学的语文教师,一个下肢严重疾病却对事业孜孜以求对文学创作锲而不舍的退休老人,常年自费订阅几种报刊,经常投稿。董亮总是及时将报刊、信件交到他远离大街的河边家里,对老师尊崇有加,主动替老师购买方格稿纸、大号信封、邮票,寄发稿件。当发现老师为久投不中而苦恼时,董亮一边安微鼓励,一边诚恳地建议老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联系购置微机接入宽带。赵老师学会了微机打字、网上阅读、发送邮件,网上投稿不仅快捷而且大大提高了发稿率,先后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民间故事近20篇,申请加入了临朐县作家协会。谈及充实而有益的晚年生活,赵启海老师直言是“托了学生董亮又帮助又开导的福”。
每当董亮给九山镇东岸头村单身汉残疾人、种子经销户赵兴伍送来报刊和邮购的瓜菜良种、庄稼良种后,总是帮他干一些诸如劈柴、安装水龙头等体力活,时间长了外人还认为董亮是赵兴伍的亲戚。在白沙片区,大人孩子都认识董亮,许多服务对象把他引为知己。用赵兴伍的话说,就是“董亮服务一个片,好事做了一大片”。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也许,初中毕业的董亮不知道这两句诗出自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然而,眷恋家乡九山这片热土,挚爱九山父老乡亲,因而热爱乡村邮政事业的董亮,已经用他自行车、摩托车的飞驰,用他在山路上胡同里的坚实足迹,用他平实却不平庸的言行,用他的真情和博爱,为自己书写了敬业奉献的《绿衣天使之歌》!
责任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