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个笔记本
赵正琪同志是胜利油田稠油热采技术的奠基者,执着稠油50年,创新研制出高真空隔热管等四代隔热管柱,为稠油油藏的热力开发提供关键技术支撑。退休后20年无私带徒,先后协助油田完成20余项科研课题,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8项。
赵正琪,男,1933年1月出生,党员,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简称胜利工程院)原副总工程师,2015年9月12日逝世,享年83岁。
赵正琪同志是胜利油田稠油热采技术的奠基者,执着稠油50年,创新研制出高真空隔热管等四代隔热管柱,为稠油油藏的热力开发提供关键技术支撑。退休后20年无私带徒,先后协助油田完成20余项科研课题,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8项。2015年10月胜利工程院追授赵正琪同志“稠油热采技术突出贡献专家”,2016年3月获获胜利油田第五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称号。
赵正琪退休后在现场检查氢害爆裂的隔热管
赵正琪同志捐赠的32个工作笔记本
2015年9月,赵正琪病情加重。弥留之际,他不忘叮嘱家人,一定要将那32个凝聚着自己毕生心血和智慧的笔记本交给组织。赵正琪走了,当单位领导打开这些笔记本时,发现本本字迹工整、图表清晰,就像打印的一般,记录的是胜利油田40年稠油热采实践的近千个科研算例,对胜利油田今后稠油热采技术的攻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是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作风。1965年,精通热力工程计算的赵正琪被分配到井下攻关大队,从事稠油开采研究工作,他的全部家当就是一支笔和一把计算尺。从那时起,他带领团队先后完成胜21井火烧油层现场试验、单家寺蒸汽吞吐先导试验等胜利稠油开采史上一个个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每项成果背后都离不开理论公式支撑,赵正琪就是凭借手工计算完成无数次的迭代运算,将生产难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寻求破解之道。
1996年的一天,赵正祺对徒弟们用计算机得出热采井口升高的模拟结果感到质疑,思考片刻后,他决定用手工计算的方式进行验证。三天后,赵正琪带着十几页手写的计算报告来了,他的计算结果是井口抬升15.2到17.8厘米之间。随后的现场数据也与这个结果非常吻合。赵正琪给徒弟的解释是:“应用数学与纯数学最大的不同,是你必须要上现场去,要掌握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不仅仅要计算无误,使用的方法、假设的条件更要经得起现场的检验!”经他多年总结的这一算法随后在国内多个油田应用,预测成功率达到100%,这也为他赢得“胜利神算”的美誉。
一事一例,展现出的是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激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赵正琪和他的科研团队在隔热管设计上遇到困难。有人劝他,国外有现成的,买来用就是了。可是他却坚持认为:国外价格昂贵不说,还不一定适合胜利的实际,搞科研必须自力更生。随后的2年,赵正琪白天跑现场,晚上做研究,最终得出兼顾常温和高温两种情况的胀率计算公式,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出中国第一代隔热管,配套形成的稠油注蒸汽吞吐技术也于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但是赵正琪并没有停下探索,在一次现场施工中,他又发现隔热管的氢害问题,又用两年时间研发出防氢害隔热管,并大规模投入现场。在谈起这段往事时赵正琪说,科研工作总结起来有三点经验:一是从实际出发,二是坚持独立自主,三是顶住外部压力。
一言一行,透视着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热切追求。1993年赵正琪退休了,但是他放不下钟爱的事业,总是惦记着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教给徒弟们。
老人从最简单的数学建模手把手地教起。为了方便徒弟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他会把一行行枯燥无味的热力学公式,写成一句句朗朗上口的诗。他还亲自参与到多项课题中去,徒弟们还把他的一些经验更新到电脑程序中,让现代稠油软件更接“地气”。一直到2011年赵老心脏动手术住院,可是他刚能下床就又回到单位,和徒弟们一起讨论课题。
翻开老人2014年4月启用的最后一本笔记,从字里行间能够看出病痛对老人的影响,因为力不从心,字迹越写越大,还蹭到未干的墨迹留下痕迹。直到最后一刻,他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
责任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