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为医23载
医生这个职业是光荣而又高尚的,它不仅能医好患者的病,解除疾病对人的折磨,而且还能医心,在精神上给人安慰,所以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意味着,既要有精专的职业能力,也要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才能全身心地为病患服务。
精诚为医23载的“良心医生”
王绍征,男,1968年8月出生,淄川区中医院医师。23年来,他勤勤恳恳地奉献,年门诊量达10000余人次,“良医”的口碑也传遍千家万户。在他的带领下,已建成的康复医学科已经成为了淄博市重点专科,默默为淄川及周边地区的群众服务了5年有余,年收住院达1万余人次,给予众多康复患者新的希望。2017年,入选“淄博好人榜”。
医生这个职业是光荣而又高尚的,它不仅能医好患者的病,解除疾病对人的折磨,而且还能医心,在精神上给人安慰,所以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意味着,既要有精专的职业能力,也要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才能全身心地为病患服务。
每天,王绍征都奔忙在病房和康复场地内,亲自给病人做康复指导,制定康复方案。看到病人在这里站起来、走出去,回到正常生活中是他最激动最开心的事
每天,王绍征都奔忙在病房和康复场地内,亲自给病人做康复指导,制定康复方案。看到病人在这里站起来、走出去,回到正常生活中是他最激动最开心的事
能舍一家老小,成就一个重点专科
“主任,嫂子来送饭了!”一声呼喊穿过康复大厅,“知道了,放在办公室吧!”几乎每天康复大厅都能传来着熟悉的对话,埋头苦干的王绍征,要不就是在调试机器,要不就是在照顾病患。
作为淄川区中医院重点建设专科的领头人,王绍征亲自拿起扳手、螺丝刀,从安装康复器械着手,亲力亲为,生怕有一丝差错。当时康复医学科的建设中,无论硬件软件建设都属于盲区,既没有现成的设备,也没有足够的医护人员,任务繁多,担子重。为了能把这个新兴科室建设完备,他全身心投到科室建设上,挑起重担,一方面亲自外出考察康复设备,与多家器械商对比,结合临床需要反复思索,最终决定引进相关康复设备;另一方面,他自知康复专业属于综合性学科,业余时间除了做病房夜班的听班工作,就是挑灯夜读,不断丰富自己的康复知识,全然顾不上家中的老婆孩子。王主任的爱人经常到康复科里送饭,看着终日忙碌的丈夫,她既心疼又无奈,半开玩笑地说“直接卖给科里了”。
寒来暑往,一个个披星戴月的拼搏日月,终于换来了今日的成绩:一个繁荣发展、前景广阔的康复医学科!近几年来科室发展突飞猛进,逐步扩建至建筑面积4600多平方米的综合康复楼,设有4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康复大厅和中医传统治疗室,开放床位75张,成立了淄川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成为服务于本区70万人口并向外辐射周边县市,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康复基地,被评定为淄博市康复定点医疗机构,同时在他的带领下儿童康复方面取得成效,成为淄博脑瘫儿童康复定点训练机构。康复医学科自建成后连续5年被评为淄川区中医院“先进科室”,成功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甲评审,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特色专科。
每天,王绍征都奔忙在病房和康复场地内,亲自给病人做康复指导,制定康复方案。看到病人在这里站起来、走出去,回到正常生活中是他最激动最开心的事
王绍征和他带领的团队在凝聚着他们心血与汗水的康复楼前集体合影
设立爱心天地,释放一颗爱心
2015年夏,小儿脑瘫患者(昊昊)入住中医院,多年来,他的家人带着他四处就医病情并无进展,还债台高筑。然而祸不单行,他的姐姐又不幸罹患脊髓灰质炎,王绍征得知后,立即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和同事为其设立爱心捐助箱,成立了科室的“爱心天地”,并首次为小昊昊捐款5000余元,为其解决了燃眉之急,昊昊的姐姐也得到了有效的救治。
“爱心天地”成为科里的爱心平台,为贫困患者筹资捐物。王绍征身先示范,先后捐助了三个脑瘫患儿的家庭,带动了一大批医护人员奉献爱心,患者家属逢人都说王主任已经不单单是个大夫了,真是个好人啊!
中医药适宜技术指导(黑旺卫生院)
2013年春节,王绍征和同事们收到病人亲自撰写的书法作品
淡泊名利心,无悔奉献情
曾经有人问过他:“你这么没日没夜地付出,既没有换来可观的收入,也没有当上多大的官,图的是啥?”他笑着说:“图的是两颗红心,一颗爱心,一颗良心。”从这句掷地有声的回答中便能表现出他的人生准则和职业操守,也可以看出王绍征是一个真正用心去行医的好大夫。由于他不辞辛苦、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细致耐心、和善友爱的服务精神,医院领导和各科同事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20多年来,王绍征一直执着坚定地秉承着自己的原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的多。他以令人敬佩的学术勇气和精一行专一行的探索精神给予了无数病人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力量!
责任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