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媳妇照料六位老人46年

2017年06月30日 17:27作者:来源:大众网

  

  在汶上县中都街道小楼社区,一提起王桂英,村民们都夸她是个孝顺媳妇。四十多年来,她精心照料公婆、叔公婆、爷爷奶奶六位老人,用瘦弱的肩膀和丈夫一同撑起了一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

  王桂英,女,1946年7月生人,汶上县中都街道小楼社区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1970年,24岁的王桂英经人介绍和张长顺见了面,王桂英记得张长顺当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俺家是个大家庭,吃饭的人多,干活的人少,你要能跟着我,咱就一起好好过日子。”王桂英笑了:“你还挺实在呢,我也是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出力惯了,劲儿往一块使哪有过不好的日子。”就这几句简简单单的话让他俩相守了一生。 

  结婚后,面对张长顺家里的爷爷奶奶、叔公婶婆、公公婆婆六位老人,王桂英丝毫没有嫌弃。她体谅婆婆忙里忙外不容易,就主动承担起照顾爷爷奶奶的任务,喂饭喂药、端屎端尿,从无怨言,直到爷爷奶奶相继因病去世。 

  1988年,64岁的公公因突发病过世,婆婆的身体每况日下。患有心脏病的叔公和多发性脑梗塞的婶婆、婆婆,三位病人让王桂英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即使再苦再累,在家人面前她永远是一张笑脸。2014年,婶婆突发脑梗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每顿饭都要一勺一勺喂,这些都加大了王桂英照顾老人的难度。王桂英一夜起来四五趟给婶婆换尿布,怕影响家人休息,索性就把自己的铺盖拿来和婶子睡在一张床上。无论再累,她都坚持每天为婶婆擦洗身子,勤换尿布,一天最多时洗80多块尿布。侄媳妇的辛苦,老人家都看在眼里,她怕给她添负担就用少食少饮的办法来减少大小便。王桂英发现后既感动又难受,耐心地开导婶婆,直到前年婶婆病逝,89岁的婶婆身上没有一块褥疮。叔公活到84岁,临走前一直拉着王桂英和丈夫的手不肯丢:“孩子,没有你们,我十年前早去了,拖累你们了。” 

  看到王桂英这样做,也有人劝她,自己的公婆养就养了,叔公、婶婆没义务养,吃喝拉撒、寻医问药,家里就像开了个养老院,就是个铁人也要有个休息的时候。王桂英听后总是一笑了之,她说:“老人家是天,小辈是地,晚辈照顾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老人们也怪不容易的,从小受尽了苦,我们做晚辈的尽点心、出点力让他们多活几年,只有这样心里才踏实。再说,谁都有老的那天……”

  如今,王桂英的婆婆也已经92岁高龄了,老太太容光焕发,浑身上下干净利落,这些都离不开王桂英的精心照顾。饮食上,王桂英除了每天坚持让婆婆吃益于老人消化的食物之外,没给老人断过水果,天冷的时候就烫热了给老人吃。老人爱吃辣,但牙口不好,王桂英就用蒜臼子把蒜瓣、葱头捣碎了给婆婆拌菜吃。“俺娘得脑梗塞已经8年了,好几回医院都给下病危通知书了,多亏了桂英照顾的好才坚持下来。”丈夫张长顺说这句话时,眼中满是对妻子的敬佩。

  王桂英和丈夫育有两儿一女,儿子媳妇都在外打工,王桂英在侍奉老人的同时,家中的孙辈儿们也靠她一个个地带大了。大孙子和孙媳妇都是盲人,69岁的王桂英又任劳任怨的照看起了曾孙女儿。“这些年来,伺候老的照看小的,她每天就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真是太为难她了。没有我老伴儿这四十多年来无怨无悔的付出,就没有我们这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谈起妻子这么多年对家庭的付出,丈夫张长顺满是愧疚。

  “有高有低是庄稼,有老有少是人家。”这是王桂英经常念叨的一句话。她的一言一行,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耳濡目染下,孙子、孙女儿也各个懂事孝顺,在这个五代同堂的大家庭里,孝老爱亲已经成了家风。

  王桂英被评为汶上县孝心敬老模范,她的家庭被评为济宁市孝心家庭。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兵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