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7 22:07:00 我要评论
尹海洋 来源: 大众网大众网枣庄5月17日讯(记者 尹海洋)“山东棚改看枣庄,枣庄棚改看市中”。今天上午,科学发展新山东——“鲁花杯”第八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西线采访团来到枣庄市市中区。作为枣庄市棚户区的集中地,市中区按照“把握节奏、点线结合、建成精品”的思路,实现了“旧区”变“新区”,在加快棚户区城市建设的同时,也让棚户区发展起新的城市经济。
植入城市种子,变城市建设为城市经济
今天上午11时左右,西线采访团一行来到枣庄市市中区东湖公园。公园的中央是一汪湖水,湖水周围绿草树荫,站在公园的绿地向远处望便是一座座耸立的高楼。据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高楼很多都是棚户区改造后成立的新社区居民楼。
“山东棚改看枣庄,枣庄棚改看市中”,这句话其实并非夸大。据介绍,山东省48%的棚户改造都在枣庄,而枣庄67%的棚户区在市中区。市中区共有棚户区面积364万平方米,涉及群众2万余户、7万多人。涉及群众多、改造任务重、地理位置优、拆迁难度大,是枣庄市中区棚户区改造的重点。为落实好这一工作,枣庄市市中区按照“把握节奏、点线结合,建成精品”的思路,攻坚克难,强力推进,走出一条棚户区改造的独特模式。
棚户区改造,不仅仅局限于把“旧房”变“新房”,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旧区”变“新区”、把“城市建设”变“城市经济”,在让城市面貌实现“脱胎换骨”变化的同时,努力让民生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为实现这一目的,枣庄市在改造棚户区的过程中注重建设城市综合体。对大面积的棚改片区,融入商业、办公、文娱等城市生活空间,建成基本具备现代城市功能的“城中城”。
与此同时,枣庄市在棚改过程中打造现代商业街区。对中等规模的棚改片区,随行就市,规划建设专业化、特色化、地域化的商业街区。对规模较小的棚改片区,摈弃过去那种沿街为市、零散经营的粗放商业形态,集中建设邻里中心,融便民购物、健身休闲等于一体,增强居民生活的舒适和便利性。通过在植入“市”的种子,全市棚改将新增商业服务面积420万平方米。
统筹规划 搭建起城市的骨架
有了城市的种子,还要搭建起城市的骨架。对此,枣庄市一方面坚持交通优先。搞好棚改区域内主支道路、公共停车场的规划,超前布局BRT、公交网络。结合棚改,全市将同步新增道路133条、188万平方米,新增停车场65个、118万平方米,将有效缓解日益突出的城市拥堵问题。
另一方面注重突出特色,在棚改中突出枣庄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保持城市整体风貌的协调一致,延续“北雄南秀”的建筑风格,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城市名片。针对组团式的城市布局,明确各组团功能定位和建筑风格,既保持建筑风格的统一,又体现各组团的特色,并在功能上实现优势互补。特别是对千年运河古城历史街区、百年中兴历史街区、五十年工业历史街区、枣庄老街历史街区等重点规划建设,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文化脉络,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此外,还完善了棚户改造区的功能配套。不仅要把房子建得好,还要让百姓感到生活方便,避免旧棚变新棚。枣庄市在棚改规划中严格配套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公共设施,以及小广场、小绿地等公共空间,让社区居民能够就近上学、就近看病、就近休闲。
据统计,整个棚改中,全市将配套新增绿地298万平方米、公共活动场所420万平方米,新增中小学和托幼设施52处、42.5万平方米。同时,引入现代城市理念,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节能新材料、地上地下空间,体现绿色、节能、环保的要求,让新建小区更加适宜人居。
棚户区变精品工程 回迁安置房让市民放心
为防止新区变旧棚,枣庄市在棚改区建起了一批批精品工程,并坚持把按时回迁安置作为棚改工作的重中之重。据介绍,市中区回迁安置房不建设的,不允许开工商业开发区域,以确保搬迁群众能按时回迁。另外,区委、区政府提出在征收拆迁过程中,要依法保护被拆迁户的利益,足额补偿,明确时间,强化责任。
同时,严格政策界限,一把尺子量到底。让给困难群体特殊优惠政策,让绝大多数群众满意,努力实现和谐拆迁。按照要求,回迁安置房在建设上决不因是棚户区改造而降低建设的品位、档次和质量,严格按照各个项目规划的容积率、红线、绿线执行,并配套建设学校、幼儿园、邻里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把每一个棚改项目都建成精品。
目前,邵庄项目、牛村项目主体基本完工,正在进行室内装修,计划6月份回迁上房。道南里项目正在进行装修和安装,计划年底回迁上房。青檀小区项目正在进行主体建设,4月底部分楼房已封顶。香港街棚改项目一期于今年5月6日开始回迁安置上房,此项目2010年4月正式启动,总投资2.5亿元,占地100亩,拆迁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涉及居民300余户;目前已建成楼房24栋,新房744套,其中回迁安置房400套,回迁居民1600余人,小区水电暖气等配套设施完善,绿化率达到35%以上,一期回迁安置上房300套,二期工程将在6月底前竣工,届时将全部完成回迁安置,广大群众多年期盼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终于成为了现实。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