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4 07:53:00 我要评论
来源: 大众网本系列文章主要素材选自省委宣传部主编的《新山东-科学发展面面观》一书,特别鸣谢山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山东人民出版社。
大众网济南5月14日讯(记者 尹玉涛 尹海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是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山东实施“富民强省”战略,并把“富民”置于首位,说到底就是把“民生幸福”作为强省建设的最高追求,竭尽全力让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山东真金白银投入,在就业、物价、住房、健康、教育、收入、社保等7个百姓最为关注的方面效果显著。
真金白银促民生改善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山东不仅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更有真金白银的投入。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山东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2738.9亿元,约占新增财力的70%,至少有四个方面可圈可点:
“一个超额完成”:全省开工建设保障房38.9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连同结转项目竣工率达到71.2%。
“两个过百万”: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1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5万人,连续8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过百万”。
“三个提前完成”: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均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完成。
“四个提高”: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14元,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1400元以上,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5%和65%左右,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
扩大就业保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山东把扩大就业作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坚持以发展促进就业。2011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1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5万人,连续8年实现 “双过百万”。
一直以来,为实现这一目标,山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省级财政安排毕业生就业资金6500万元,增加创业资金4500万元,保证了各项鼓励扶持政策的落实。
针对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这两个就业重点群体,2011年全省共举办36场就业市场,提供就业岗位45万个,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17万人次。2011年,全省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85.85%,特困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0.23%。
为促进各类就业稳步开展,山东举办就业服务专项活动,2010年组织各类招聘会3727场次,帮扶农村劳动者就业94.6万人。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12.2万名求职者达成就业意向。大力加强就业培训,积极推进就业培训五年规划。
稳定物价保民生之基
稳物价,山东打的是“组合拳”,形成了强有力的价格调控工作体系。包括齐抓共管的组织协调机制、“一金、一储、两头保”的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双低”价格联动机制、提升价格调控能力的长效保障机制等。通过建立高效灵敏的价格监测预警体系、运用价格政策扶持生产供应、着力降低流通费用等措施,山东加强市场价格调控,遏制了物价快速上涨势头。
另一方面,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清理规范教育乱收费,推进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医疗收费改革。2011年,发放临时价格补贴7.2亿元;重新修订202项省(部)属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和一次性卫生材料目录,减轻群众药费负担近6亿元。
稳定物价的一大重要举措是加强物价监管。为此,山东开展医药卫生服务、涉农、银行收费、重点合同电煤等价格专项检查,对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串通涨价、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2011年前10个月查处各类价格违法案件1592件,维护了市场价格秩序。2011年前10个月受理群众价格举报和咨询案件18638件,办结率达99.5%。
安居工程助圆“住房梦”
为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我省大力开展安居工程建设,根据不同人群的住房保障需求,确定“三个一头”工作思路,保障住房这个家庭基本需求,收到良好效果。
积极建设保障房。“十一五”期间,全省共解决了53万户城市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2011年,山东保障房建设进入快车道,全年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36.8万套,一年顶过去数年的开工量。当年竣工16.99万套,2012年还将建设29.5万套。2010-2012年,省财政安排奖补资金1.3亿、6亿、8亿元,专项支持保障房建设。2011年,全省供应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3.39万亩,各级财政投入保障房282亿元,占保障房总投资的一半以上。
大力改造农村危房。山东于2009年启动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到2011年底累计新建农房320万户,改造农村危房61万户,1200多万农民搬出危旧房、告别旧村居,少花钱或不花钱住进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新农房。
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有序。2011年,山东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销售额增速双双回落,2011年11月,17市中有8市房价下降,全省商品房销售价格涨幅出现回落。2012年,山东将继续落实相关政策,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努力铺就全民健康之路
近年来,围绕打造人人“病有所医”的健康之路,山东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进一步巩固新农合制度。2012年2月26日召开的山东省卫生工作会确定,山东2012年新农合人均政府补助提高到240元,统筹区域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从2011年的70%提高75%,乡级定点医疗机构基本药物报销比例从85%提高到90%。
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11个市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全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覆盖率达82.1%,超出国家60%的目标要求。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报销药物目录,报销比例比其他药物提高10%。在全国率先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
适当降低药品价格。从2010年12月1日起,我省对1161个规格的非处方药品限定“最高零售价格”,限制部分药品以过高价格出售。由于药品种类不同、同种药品规格不同,在此次规定的部分非处方药最高零售价格中,最低限价不超1元,最高限价262元。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建和改扩建县级医院35所、中心乡镇卫生院9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所、村卫生室1.3万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98.7%。
率先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山东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资源有效扩大,教育公平迈出新的步伐;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提高。
2010年9月,山东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实施《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社会,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跨越。
分好“蛋糕”促进社会和谐
2012年3月,山东省政府发布2012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工资指导线,这是山东第十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在刚刚结束的山东“两会”上,“三个新台阶、一个高于”成为最大看点,其中“一个高于”即是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速。
有效遏制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下降的趋势。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在整个分配过程中企业、政府对居民收入份额的继续过度“挤占”,劳动者报酬占比从2006年的34.4%,回升到2009年的44.8%。
逐步优化居民收入结构。2010年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3%;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增幅较大,分别增长21.5%、13.6%。2010年,山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4.2%,近年来首次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强化社保完善“托底机制”
省九次党代会以来,山东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健全各项工作机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截至2011年9月底,全省城镇企业养老、城镇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职工分别达到1261.4万、2861.6万、1255.8万、835.6万、962.6万人。
增强社会保险基金支撑能力。2011年1-9月份,五项基金总收入达到1058.7亿元,增长24.3%,累计结余达到1819亿元,增长18.6%。失业、工伤保险基本实现了市级统筹,部分市实现了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基金调剂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提前一年实现制度全覆盖,符合条件的60岁以上居民全部领到了基础养老金。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初步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全面推开。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办法顺利出台,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制定实施,失业保险保障功能进一步强化。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7年上调,从“十五”末的月人均808元提高到1680元左右;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全省平均水平达到每人每月550元,增长23.6%;提高工伤待遇标准,1—4级工伤人员伤残津贴月人均增加170元,生活护理费增加126 元,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增加62元。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