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2012年11月20日 10:52作者:来源:大众日报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贯彻这一决策,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贯彻这一决策,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认真领会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深入贯彻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部署,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二为”方向,是社会主义本质对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必须坚持文化发展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坚持文化建设服务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坚持“双百”方针,有利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团结、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促进学术研究中不同观点的自由讨论,促进艺术创作中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使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一切才华都有展示舞台,一切创造都有实现空间,一切贡献都能得到社会尊重,最大限度地焕发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坚持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重要原则。实际、生活、群众这些紧密联系的实践要素,历来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土壤和源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改革进程波澜壮阔,建设实践如火如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求文化工作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自觉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等环节贯彻“三贴近”原则,把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创作源泉,歌颂他们的伟大创造,展示他们的精神风貌。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改革,培育文化事业骨干;要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要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健全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的文化经济政策和改革配套政策,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紧贴中国发展实际,紧贴国外受众的中国信息需求,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民间参与、合作共赢的要求,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参与世界文明对话。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体现到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贯穿于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各环节,努力推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党的十八大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我们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公民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公民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显著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落实这一任务,需要从多方面努力。一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二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三是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特别是应加强社会诚信建设。诚信,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四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势,对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历史条件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五是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既离不开广大群众的道德自觉,也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道德素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求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丰富人民文化生活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文艺作品、网络文化等领域的文化创作生产,总体上呈现积极健康、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与人民期待和社会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必须坚持正确导向,激发创新活力,大力繁荣文化创作生产,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职责,自觉深入生活、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推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支柱、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把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作为根本任务,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作生产中,应善于把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知识信息与完美的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在注重提升作品思想内涵的同时,不断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创作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传世佳作;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符合、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相一致的文化发展理念,推出更多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俱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浓郁的优秀作品。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基本文化需求,满足这部分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公益的实现。另一部分是基本文化需求之外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满足这部分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关系到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权益的实现,适应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才能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必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坚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打造文化知名品牌,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把文化消费作为内生动力,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为此,应积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挖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与价值,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文化熏陶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只是文化形式的差别和载体的不同,而承载的精神即文化的灵魂是一致的,那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它们的改革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努力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突出以文化人的功能。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