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鸣:“网上访民意,网下解民忧”
各级干部联系群众最重要的一条途径是下基层调研。既然是怀着“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想法到基层的,就要以小学生的心态,以群众为师,低调平和,善于和群众拉家常。
各级干部联系群众最重要的一条途径是下基层调研。既然是怀着“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想法到基层的,就要以小学生的心态,以群众为师,低调平和,善于和群众拉家常。说群众常说的话、愿意听的话、听得懂的话,不说官话、大话、套话、空话。自己没有“架子”,群众才能把你当成“一家子”。在信息非常发达的今天,除了传统联系群众的方法以外,还应开辟更多联系群众的渠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群众工作中,如何使这“三问”收到实效,如何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我认为,首先应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了解基层情况的一个习惯套路,就是一层一层按级别听取汇报,比如省上听市上汇报,市上听县上汇报,县上听乡镇的汇报。如果乡镇掌握的情况不实、汇报有误,或者夸大实情,或者报喜不报忧,那么,会造成什么后果?有句古话:“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今天,我们该怎样联系群众?
不能“人在群众中,心在衙门里”
各级干部联系群众最重要的一条途径是下基层调研。通过与群众面对面地接触,亲眼看看群众的生活,亲耳倾听群众的声音,亲身感受群众的处境,这无疑是一个好办法。然而,在一些地方,尽管干部下到了基层,与群众做到了“面对面”,却始终没法达到“心贴心,实打实”,效果并不佳。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从主观上看,一些干部缺少平等心态。有的干部上下意识、身份意识、级别意识比较强,下基层往往还走不出“我是一个官”的思维定势,“人在群众中,心在衙门里”,官模官样、官腔官调、官声官气一时改不了。每到一地,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当地的头头脑脑鞍前马后、悉数作陪。这种阵势,一下子就拉开了自己和群众的心理距离,怎能听到真话、访到实情?
从客观上看,一些地方缺少求真务实的氛围。有的干部想“越级下访”,掌握实情,但在一些干群矛盾集中的地方,基层干部早有应对策略。一旦得知领导要下基层,就会早早地迎候在辖区边界路口。领导看到的“亮点”,都是精心准备的;领导接触的“群众”,都是事先筛选过的,甚至直接由当地干部充当“群众演员”;领导听到的意见和建议,也是精心设计的。这样一来,即使下到了基层,也访不到实情。
要以小学生的心态,以群众为师
干部要下到基层、访到实情,还得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下基层的干部要调整自己的位置。既然是怀着“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想法到基层的,就要以小学生的心态,以群众为师,低调平和,善于和群众拉家常。说群众常说的话、愿意听的话、听得懂的话,不说官话、大话、套话、空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到了基层,干部要脱下西装换“农装”,穿戴朴素一些,举止平实一些,说话真实一些,群众就有平等感、亲切感、归属感。自己没有“架子”,群众才能把你当成“一家子”。
其次,下基层的干部要“不按套路出牌”。一些地方送往迎来之风由来已久,领导下基层,稍不注意,就会落进事先设好的“口袋阵”,因此,到了基层,不要让别人牵着你的鼻子走,多一些“自选动作”,少一些“规定动作”;多走“岔路小道”,多看“后院角落”。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工棚、广场车站、学校医院、菜场摊点,与普通群众接触。“大隐隐于市”,隐去自己的身份,以一个社会观察家的视角了解民情。当然,在传媒发达的今天,越是高层的领导,“曝光率”越高,难以做到“微服私访”,但安排身边的工作人员多到现场摸实情,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网上访民意,网下解民忧”
还必须看到,下基层并不是联系群众的唯一渠道。既要注重到基层“下访”,更要注重在门口接访。群众遇到困难,基层解决不了,往往到上一级、甚至更上一级表达自己的诉求。这是送上门来的联系群众的机会,是实实在在的群众工作。认真倾听他们的声音,分析梳理他们的诉求,寻求破解难题的办法,这是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渠道。但让人遗憾的是,有些干部遇到越级上访的群众,不问青红皂白,一律通知上访群众所在地的政府把人统统接走,这无疑是关上了联系群众的一扇大门,拆除了了解社会的一座桥梁。
在信息非常发达的今天,除了传统联系群众的方法以外,还应开辟更多联系群众的渠道。时下,一些地方实施“网络问政”,网上设立“书记信箱”、“市长信箱”、“局长信箱”、“县长信箱”,群众要进行政策咨询、投诉求救、案件举报,都可通过这个平台及时沟通信息,“信箱”之后还有一个庞大的处理平台,与信访、政务环境建设工作相结合,这样可以实现“网上访民意,网下解民忧”,既快速便捷,又能双向沟通,这是联系群众的一个好办法。(屠海鸣 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侨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