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业”是农民“安居”的保障
2012-09-13 01:09:00 赫洋来源:大众网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从过去阴暗逼仄的旧土房搬进了高大气派的“小洋楼”。可以肯定的是,新农村建设让农民的居住条件跨越了一大步。
“乐业”是农民“安居”的保障
——“聚焦乡村文明行动”媒体行系列评论之十二
大众网评论员 赫洋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从过去阴暗逼仄的旧土房搬进了高大气派的“小洋楼”。可以肯定的是,新农村建设让农民的居住条件跨越了一大步。但与此同时,新的问题又浮出了水面。如何让住上“城里人”一样房子的农民也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水平?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那就要让已经“安居”的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乐业”。农民“安居”的实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就。过去农村的平房在居住舒适度上与楼房有着明显的差距,农民做饭用的土灶,取暖用的土炕,无法与实现自来水水、电、暖、天然气“四通”的楼房相比。同样,平房在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上也明显弱于楼房。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了过去千年以来农民的生活方式,实现了农民由“住的了”向“住得好”的根本转变。
如何实现“乐业”,这是农村农民向社区居民“转型”的关键一步。这一步如果走好了,那么农民的基本生活就有了保障,日子也有了奔头。反之,即使农民住进了楼房,然而农民依附土地生存的属性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则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将停留在过去的水准之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就无从谈起了。
要想使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那么政府需要做的更多。首先,是要引进适合农民的就业项目。因为靠近居住区,因此这些项目需要是低污染、低排放的环保产业。同时,又要保证农民从中能获得合适的报酬,这样才能根本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要引进并留住这些企业,这就需要政府从资金和政策上对这类企业予以相应的倾斜。其次,还要为农民产业技能的培训力度。由于农村条件所限,许多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所能从事的职业相对有限。这就要求政府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让农民由靠土地吃饭,转变成靠技术吃饭。
住着花园式的小区,坐着班车上下班。这幅场景让人很难想象到住在这里的人们原来也曾经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今,在烟台招远市蒋家村,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在招远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蒋家村这群朴实的庄家人不仅住进了楼房,更从村里的村办企业中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村集体办起的粉条厂等一系列村办企业,不仅让蒋家村人在“安居”之后实现了“乐业”,更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
“安得广厦千万间。”千年前杜甫那看似遥不可及的理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得以实现,而农民的生存方式从“耕者有其田”到产业工人的转变更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从“安居”到“乐业”,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却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必由过程。
责任编辑:刘美显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