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道德建设就应该始自本地党员

2012-09-13 21:12:00作者: 韦国骞来源:大众网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千年中,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结构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其内部虽然有着极强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却构成了对社会现代化的严重影响。

  --“聚焦乡村文明行动”媒体行系列评论之十三
  大众网评论员 韦国骞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千年中,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结构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其内部虽然有着极强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却构成了对社会现代化的严重影响。更令人担心的是,随着商品经济观念深入农村,许多乡民受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渐渐抛离了传统道德对自己的约束。在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在乡村文明提升时期,乡村道德秩序的建设尤为重要。
  新农村要靠“新农民”当家。而“新农民”新在哪里?首先便是素质高。农村百姓的素质,包括政治、文化和道德等多个方面,其中,道德是量身做人的基础,有德,是修养,是文明,是基石,人无德,则不立。没有好的乡村道德秩序,经济硬件的基础便不牢靠。怎么建设乡村道德秩序?不妨从当地党员开始。
  依然充满着泥土气息的岳家村是日照莒县远近闻名的“国家级文明村”,这里街头巷尾正悄然发生的变化,与那些耀眼的牌匾、闪光的数据比起来,无疑更令人怦然心动。走到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头公园里的“公心阁”。三层高的亭子红顶红柱,与“公心桥”彼此呼应,其内布展内容以“公”、“廉”、“德”、“孝”为主题。这座村里老党员、老干部、在外工作人员自发捐建的亭子,便是当地道德秩序的辐射中心。每年11月1日,当地的“公心节”就在“公心阁”举行。在历届“公心节”上,不仅有村“两委”述职、表决心、大学生村官发言,更有村里远近百姓的意见、建议和村民自发排练的文艺表演。自“公心阁”启用以来,农村“两委”主职干部还把这里当成了学习培训的教学点,迎接了济宁、诸城、聊城、江苏、日照等地的1500余名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
  岳家村党员以身作则,高调的提倡“公”、“廉”、“德”、“孝”,让村民在“公心阁”畅所欲言,其实是在唤起现代国家公民所应具备的公共意识。不能否认,农村社区与城市社会在整体秩序上不尽相同,农村社区更讲究“熟人秩序”,秩序稳定更依靠诚信和道德。比如,中国乡村自古就有宗族、乡绅自治的传统,在处理宗族内部纠纷--诸如姑嫂失和、不孝敬老人时,往往比法制更有力。这种力量一方面来自于宗族长者的绝对权威,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熟人社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约束。记得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专门记录过传统乡村宗族长老解决家庭纠纷的方式: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而他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后,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并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纠纷双方。这做法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
  如今宗族和乡绅力量自然不存在了,但是这种依靠道德影响村民行为的办法,却可能依然适用。而村内党员的以身作则、以德示范、甚至积极处理村内纠纷,便是途径之一。所以,乡村的道德建设,就应该始自本地党员。

责任编辑:魏鹏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