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文明行动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2012-09-08 11:26:00作者: 来源:山东省文明办

这项活动历时5年,贯穿整个“十二五”时期,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农村行政村(社区)为基本单位,以“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建设为重点内容,以“营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 建设农村美好新幸福家园为目标。

  去年4月底,山东省在全省农村启动了“乡村文明行动”。这项活动历时5年,贯穿整个“十二五”时期,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农村行政村(社区)为基本单位,以“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建设为重点内容,以“营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 建设农村美好新幸福家园为目标, 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城乡统筹、上下联动的原则,运用科学规划、项目建设、教育培训、创建活动等综合手段,通过建立领导责任、资金投入、检查考核工作机制,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力争到2015年底,实现“活动全覆盖、村村有新貌”,70%以上的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标准。
  一、决策依据
  第一,这是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时代要求。世界各国发展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城镇化阶段,“反哺农业,改造乡村”是富国强民,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我们的邻邦韩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展了着名的“新村运动”,建立了全国统一高效的组织机构,历经“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农业新技术推广”和“乡村文化建设”等阶段,改变了农村破旧落后的面貌,为韩国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山东是农业大省,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先后趟出“农业产业化”、“农村服务社区化”等新路子,当前我省已入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期,在新农村建设上,有条件进入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繁荣乡村文化的新阶段。
  第二,这是顺应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现实要求。在现代社会转型中,传统的乡土中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一方面新经济新技术为农民致富、乡村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另一方面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也曾被遗忘和边缘,出现了空壳危机和精神衰退。如,一些地方生态环境被污染,生活环境脏、乱、差,信仰道德缺失,封建迷信抬头。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迫切需要统筹城乡资源,让广大农民享受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满足其追求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第三,这符合全面落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的工作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当前,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组织形式、人口构成的深刻变化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许多新课题,而这项工作战线长,涉及面广,往往被视为软任务。我们认为有必要以一个综合载体为统领,整合全社会资源力量,有规划、有组织、有措施、有考核地强力推进,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化、载体化、实在化。为此,山东省委、省政府以两办文件下发《意见》,作出了在全省农村实施为期五年的“乡村文明行动”决策部署。
  二、主要做法
  一是抓机制,夯实活动基础。1、建立领导责任机制。省、市、县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建立了相关部门分工负责,文明委牵头组织实施的领导体制。部分市县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挂帅,一些乡镇成立了乡村文明行动指导办公室。省文明委制订《山东省实施“乡村文明行动”责任分工》,把细化的49项具体工作,分解落实到各相关责任部门,明确牵头单位。各级各部门进一步细化方案,将涉农的相关政策、项目、措施,整合统筹在“乡村文明行动”之中。2、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涉农项目、政策、资金的调度和整合力度,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十二五”期间,全省规划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近千亿元用于“乡村文明行动”。潍坊市从2011年开始,市财政连续5年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列支奖补资金,每年2000万元,专项用于“乡村文明行动”,做到“乡村文明行动”建设到哪里,相关政策、项目、资金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3、建立检查考核机制。省及各地对“乡村文明行动”开展情况,加强日常通报、定期调度和督促检查,制定了《“乡村文明行动”执行标准》和具体考核验收办法,并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以及部门和领导干部工作考核体系。“乡村文明行动”开展不力的,一律不列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申报、推荐、评审序列。许多地方根据考核结果,对工作开展好的,采取以奖代补形式,资金政策向其倾斜。
  二是抓宣传,形成社会热潮。活动伊始,召开省至乡镇四级电视电话动员会议,全省设分会场近100个,参会人员达3万多人,把活动意义、目标要求、工作任务,直接贯彻到基层。近期将再次召开同规模会议,总结交流一年工作情况,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成立了省“乡村文明行动”新闻宣传小组,统筹指导协调宣传工作。省直主要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题,进行追踪报道,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都以独特的视角对此进行宣传报道,使“乡村文明行动”迅速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点和热点。我们还运用互联网、手机短信以及微博、博客、论坛等新媒体,拓展舆论宣传的途径和渠道,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乡村文明行动”标识、宣传用语、主题歌词和公益广告,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使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新农村新生活运动。
  三是抓载体,推进工作落实。1、实施环境优化行动。针对当前反映强烈的农村脏乱差现象,把村庄环境整治作为突破口。按照“改造城中村、建设中心村、合并弱小村、改造空心村、培植特色村”的方针,省级财政安排资金6250万,开展了新一轮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编制。全省开展以 “三清四改四通五化”(清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改水、改厕、改灶、改圈,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网,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一些地方发出“铁腕根治农村环境卫生”号召,集中进行垃圾清理,帮助群众革除陈规陋习,从入户指导铺床叠被做起。推广昌邑市“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的模式,全省已有30多个县(市、区)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省财政安排4000万元,支持36个县市区的170多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4932个村庄生活污水得到处理。目前,全省7万个村庄中有2万个开展了环境整治,另有8246个村庄结合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配套进行了环境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2、实施农民素质提升行动。以更新观念、提升素质、改善生活为宗旨,各地通过组织宣讲团、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近期全省启动“新农村新生活”培训计划,围绕农村“家居净化美化、伦理道德、文化娱乐、亲子教育、身心健康”五个方面,统一编写教学大纲,组织专门人员进乡入村对广大农民进行宣讲。3、实施文明风尚普及行动。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利用文明一条街、科普宣传栏、道德点评台等阵地,通过传唱《四德歌》、《新农民四言歌》等形式,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倡扬良好的社会风尚。4、实施文化惠民行动。2012年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向社会承诺办12件“文化惠民”实事。在全省75%以上的村建成文化大院的基础上,再为1万个村建设完善文化大院,为20万户未通达有线电视的海岛、渔区、湖区、边远山区群众安装直播恒星接收装置,帮助1.5万农家书屋更新添加书刊;实施农村基层文化辅导工程,省里确定100个村(居)、各市选定500多个村(居)作为基层文化辅导点,选拔群文干部和志愿者定期驻点辅导,免费培训1万名基层文艺骨干,提高群众的文艺素养;为500个庄户剧团更新配备演出器材,为全省百家国有文艺院团配置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高水平的艺术大餐。
  五是抓典型,起到示范效应。各市确立1至2个示范县,公布示范村、达标村,评选文明户,树立一大批好媳妇、好婆婆等道德模范典型。先后发出活动《简报》40多期,新闻稿件  篇,召开经验交流会,总结扩大各级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富有创新特色的工作典型。今年将分东西两片召开现场推进会,组织学习观摩,推动“乡村文明行动”深入开展。
  六是抓共建,整合多方力量。开展城乡文明牵手共建行动,各级文明单位与贫困村结对,帮助整修村庄道路、建设文化设施、培养乡土人才。发挥志愿服务作用,关爱农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组织广大理论教育工作者,深入乡村,针对社会转型中农民群众在思想情感、伦理关系、亲子教育等方面的困惑和追求科学生活方式的期望,开展志愿宣讲活动,传播文明新理念、传授科学新知识。对党政事业单位干部驻村包点担任每一书记的同志,授课培训,部署任务,通过他们把“乡村文明行动”的任务落实到村居。
  三、几点启示:
  目前,我省“乡村文明行动”实施不到一年,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推进深化。实践中有以下体会:
  一是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实施“乡村文明行动”,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村镇规划、资金投入、公益事业建设的扶持力度,还要通过城乡共建、结对帮扶、联动互助等形式,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农民是“乡村文明行动”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把追求美好生活的热切期望转化为自觉行动,动员发动村内经济能人、富裕户、农民企业家为村庄建设捐资助力,注意发挥每个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乡村文明行动”开始以政府为主导,未来应逐步过度到以政府和社会共同主导。
  二是正确处理环境治理与文明养成的关系。“乡村文明行动”需要加大投入,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同时还要强化道德教育,注重农民精神内涵的提升。某种程度看,村庄整治、设施建设这一“硬”任务,经过一段时间加大投入和集中整治相对容易,而村民文明习惯的养成,道德风尚的培育这一“软”任务,则艰巨得多。所以,必须着力加强思想教育,把培育“勤勉、互助、民主、文明”乡村文化精神贯穿于“乡村文明行动”实施的全过程,使之深化内涵、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三是正确处理协调推动与自身项目带动的关系。“乡村文明行动”实施中,各级文明办负责牵头组织,主要任务是制定规划、督导检查、考评考核,协调推动相关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统筹社会力量,做好“面”上的工作,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对于担负的思想道德教育牵头任务,则必须铺下身子,作为重点项目,抓好“点”的工作。如具体组织实施“新农村新生活”培训计划,使“乡村文明行动”呈现出点面结合、上下贯通、整体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责任编辑:刘美显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