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发展成就 宝贵的历史经验
2012年11月20日 10:56作者:来源:大众日报
回顾十年历史、梳理十年成就、总结十年经验,对于我们未来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八大在全面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基础上,对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伟大成就作了科学总结,对十年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作了深刻分析。
回顾十年历史、梳理十年成就、总结十年经验,对于我们未来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八大在全面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基础上,对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伟大成就作了科学总结,对十年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作了深刻分析。
十年成就
党的十八大对十年伟大成就作了总概括。对此,我们可以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同时,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继续深化,我国面临依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清醒认识新世纪新阶段的重要特征,牢牢把握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科学审视和应对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
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进一步破除不利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经济发展活力全面迸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历史性转变。国民经济连续10年保持了10%以上的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在世界经济剧烈动荡中创造了持续较快增长的中国奇迹,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超过英国和法国,2008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综合国力连续迈上大台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
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继续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客观需要,坚持把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全面系统地描绘了我国未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蓝图,坚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一是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的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立法速度加快、质量提高、过程公开,人大代表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二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进一步深入开展。三是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保证决策更加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四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五是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党和国家机关行使权力更加规范、廉洁、高效。六是提出“两个共同”,民族团结局面进一步形成。胡锦涛同志鲜明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落实“两个共同”成为贯穿民族工作的一条红线。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我们党积极顺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科学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作出并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10年是中国文化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10年,是文化基础设施日益普及的10年,是城乡文化差距不断缩小的10年,是文化消费日益扩大的10年,是群众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10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10年。
10年来,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数千家报刊,57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发行企业,2100多家文艺院团,上千家影视公司……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从“吃皇粮”的事业单位转变为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不断提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全面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我们党清醒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以按劳分配为主、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各种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格局基本形成,以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十年来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实现了从选择型制度安排到普惠型制度安排的重大转变,这是社会保障建制理念的质的飞跃;实现了从长期试验性改革状态走向定型、稳定、可持续发展阶段的重大转折,这是社会保障改革进程质的飞跃;实现了从单项制度推进到全面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进展,这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质的飞跃;实现了公共投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福利水平持续提升的重要目标,这是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质的飞跃。
“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新要求
坚持根据本国国情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引领者。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新要求。发布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继续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紧密结合治国理政实践,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和增强,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政治地位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和体现。
宝贵经验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透视十六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不难发现其中带规律性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倍加珍惜、切实坚持。
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标志性重大成果,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它在当代中国各个领域都是管方向、管全局、管长远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列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9个字,立意非常高远,寓意极其深刻。在新的征途上,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牢固确立起来,使之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一种科学理论动员和凝聚社会民众的程度,取决于它满足社会民众共同利益需要的程度。科学发展观以其核心以人为本集中反映和体现着我国各民族、各区域、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的共同利益和愿望,以其确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科学思路和方略,为我们党率领全体人民从容应对挑战、有效化解风险、开拓发展新局、实现共同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因而在政治上具有极大的动员、鼓舞和凝聚作用,必然要成为全体人民强化共识、坚定信心、团结和谐、昂扬奋进的精神支柱,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面旗帜举起来,自觉用这面旗帜把全民族的思想和意志高度统一起来,把全中国的智慧和力量空前凝聚起来,把全社会的创造热情和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我们不但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一意志、凝聚力量的思想武器,还要作为谋划建设、促进发展的基本遵循,作为衡量利弊、检验得失的价值尺度,作为修身立德、建功立业的行为准则。
更加坚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
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必须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全党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一心一意谋发展、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更加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立场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更加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当时经济基础薄弱,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的实际情况,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强调快发展、大发展,强调经济发展的增量和总量,而对经济增长的质量、科技创新相对重视不够,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为突出特征的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拼资源、拼资本、拼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在较快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等一系列问题。
实践证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更加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一个诸多因素、诸多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和制约的有机整体。同时,每个方面的内部结构又是由互为条件、整体联动的要素组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时,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各级党委领导要经常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分析局部,使每项建设与其他建设之间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都一目了然,每个联系的作用强度都了然于胸,每项建设内部诸要素的相互联系都深谙于心。要提高科学筹划、兼顾各方的领导艺术,增强在统筹中保持适度、在兼顾中把握平衡的能力,做到建设的每一个规划、方案、措施、步骤等,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相关因素的反作用,最大限度地增加相关因素的助推力,使相互联系的各项建设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中全面协调地向前推进。
更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党的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明确地概括为“实事求是”,也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毛泽东指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我们的理论”,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求中国新民主革命道路之真,务中国民主革命胜利之实的思想升华和理论概括。“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从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入手,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强调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在新形势下的内在要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依据发展变化着的实际,求“世情”、“国情”和“党情”之真,务“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之实,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求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十年成就
党的十八大对十年伟大成就作了总概括。对此,我们可以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同时,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继续深化,我国面临依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清醒认识新世纪新阶段的重要特征,牢牢把握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科学审视和应对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
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进一步破除不利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经济发展活力全面迸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历史性转变。国民经济连续10年保持了10%以上的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在世界经济剧烈动荡中创造了持续较快增长的中国奇迹,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超过英国和法国,2008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综合国力连续迈上大台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
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继续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客观需要,坚持把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全面系统地描绘了我国未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蓝图,坚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一是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的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立法速度加快、质量提高、过程公开,人大代表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二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进一步深入开展。三是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保证决策更加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四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五是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党和国家机关行使权力更加规范、廉洁、高效。六是提出“两个共同”,民族团结局面进一步形成。胡锦涛同志鲜明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落实“两个共同”成为贯穿民族工作的一条红线。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我们党积极顺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科学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作出并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10年是中国文化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10年,是文化基础设施日益普及的10年,是城乡文化差距不断缩小的10年,是文化消费日益扩大的10年,是群众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10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10年。
10年来,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数千家报刊,57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发行企业,2100多家文艺院团,上千家影视公司……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从“吃皇粮”的事业单位转变为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不断提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全面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我们党清醒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以按劳分配为主、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各种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格局基本形成,以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十年来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实现了从选择型制度安排到普惠型制度安排的重大转变,这是社会保障建制理念的质的飞跃;实现了从长期试验性改革状态走向定型、稳定、可持续发展阶段的重大转折,这是社会保障改革进程质的飞跃;实现了从单项制度推进到全面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进展,这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质的飞跃;实现了公共投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福利水平持续提升的重要目标,这是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质的飞跃。
“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新要求
坚持根据本国国情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引领者。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新要求。发布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继续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紧密结合治国理政实践,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和增强,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政治地位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和体现。
宝贵经验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透视十六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不难发现其中带规律性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倍加珍惜、切实坚持。
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标志性重大成果,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它在当代中国各个领域都是管方向、管全局、管长远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列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9个字,立意非常高远,寓意极其深刻。在新的征途上,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牢固确立起来,使之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一种科学理论动员和凝聚社会民众的程度,取决于它满足社会民众共同利益需要的程度。科学发展观以其核心以人为本集中反映和体现着我国各民族、各区域、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的共同利益和愿望,以其确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科学思路和方略,为我们党率领全体人民从容应对挑战、有效化解风险、开拓发展新局、实现共同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因而在政治上具有极大的动员、鼓舞和凝聚作用,必然要成为全体人民强化共识、坚定信心、团结和谐、昂扬奋进的精神支柱,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面旗帜举起来,自觉用这面旗帜把全民族的思想和意志高度统一起来,把全中国的智慧和力量空前凝聚起来,把全社会的创造热情和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我们不但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一意志、凝聚力量的思想武器,还要作为谋划建设、促进发展的基本遵循,作为衡量利弊、检验得失的价值尺度,作为修身立德、建功立业的行为准则。
更加坚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
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必须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全党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一心一意谋发展、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更加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立场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更加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当时经济基础薄弱,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的实际情况,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强调快发展、大发展,强调经济发展的增量和总量,而对经济增长的质量、科技创新相对重视不够,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为突出特征的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拼资源、拼资本、拼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在较快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等一系列问题。
实践证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更加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一个诸多因素、诸多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和制约的有机整体。同时,每个方面的内部结构又是由互为条件、整体联动的要素组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时,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各级党委领导要经常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分析局部,使每项建设与其他建设之间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都一目了然,每个联系的作用强度都了然于胸,每项建设内部诸要素的相互联系都深谙于心。要提高科学筹划、兼顾各方的领导艺术,增强在统筹中保持适度、在兼顾中把握平衡的能力,做到建设的每一个规划、方案、措施、步骤等,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相关因素的反作用,最大限度地增加相关因素的助推力,使相互联系的各项建设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中全面协调地向前推进。
更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党的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明确地概括为“实事求是”,也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毛泽东指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我们的理论”,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求中国新民主革命道路之真,务中国民主革命胜利之实的思想升华和理论概括。“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从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入手,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强调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在新形势下的内在要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依据发展变化着的实际,求“世情”、“国情”和“党情”之真,务“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之实,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求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