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十八大又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图为三峡坝区移民群众演员表演民间舞蹈,喜庆十八大。
十八大报告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这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蓝图,这是一个民族的富强梦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凯歌正在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正在变成现实。
特邀嘉宾
王伟光代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马建堂代表 国家统计局局长
刘丽娟代表 长影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张 平代表 国家发改委主任
支 芬代表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村党总支书记
从“建设”到“建成”,绘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蓝图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硬实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软实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惠及最广大群众继续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变得可以预期、可以感知了,体现了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郑重承诺。”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代表说,从“建设”到“建成”,虽只是一字之变,但内容有了新的历史性变化。近年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这些表明,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王伟光代表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性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上这五方面缺一不可。他说,十八大报告把“生态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首提“美丽中国”,而且对这项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作了部署。唯有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是有品质的,中华民族才能永续发展。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硬实力”
“只有GDP,可能不一定幸福;但如果没有GDP,一定不会幸福。”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代表用通俗的语言描述了经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小康”可以量化吗?马建堂的回答是肯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除了这两个“翻一番”是可以量化的“硬指标”外,马建堂介绍,2003年初国家统计局开始研究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2007年又做了重要修订,形成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6个方面23项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
监测结果显示,过去的十年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态势良好。全国及各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马建堂建议,下一步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