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十年 中国探索
回望这10年的改革历程,不同的人可能给出不尽相同的评价。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开展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辉腾梁风电场。
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摄
人们习惯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10年,称为新世纪新阶段。
回望这10年的改革历程,不同的人可能给出不尽相同的评价。也许有人会说,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相比,这10年显得不那么轰轰烈烈,似乎少了一点“杀出一条血路”的激情,也少了一点“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
然而,任何历史评价都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只有对这个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有一个完整把握,才能对10年的改革进程得出准确认识:没有多少壮怀激烈,并不表示一马平川;没有多少惊涛骇浪,并不表示轻而易举。这10年,改革创新仍然是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于无声处,改革一步步深化,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10年改革不缺少攻坚克难的勇气
——改革进入“深水区”,在坚定不移深入推进的同时,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协同推进,由“单兵突击”向“全面系统”转变,从释放潜在动力的层面向激活内在动力的层面转变
小岗村,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成了困扰小岗村的难题。
近10年来,小岗村以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契机,开启了新一轮改革。不同的是,这一轮改革已不再是单纯的农村经济领域的改革,而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一系列改革尝试:建立农业合作社,成立互助资金,求解农村金融难题;集中规划农村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行农村社区化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发挥农民自主权……今天的小岗村,已经成为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的新农村。
小岗村的变迁,正是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
2004年,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发出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自此,连续9个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提出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重要政策措施:2004年起,我国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全面取消;2007年起,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国1.48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这里列举的,仅仅是10年来农村改革政策的一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其根本原因,正是新一轮农村改革释放出巨大活力。
改革步入“深水区”,改革进入“攻坚期”,这是人们评说这10年改革说得最多的两句话。中国的改革,已经到了解决“发展的问题”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同步推进的阶段,越来越呈现“全面性”和“系统性”特征。有人说得很直白:“好改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单兵突击”式的改革,在特殊历史时期曾收到奇效。但是,随着改革能量的持续释放,仍然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靠某一方面的改革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显然是不太可能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式”改革不行,“小修小补”的“碎片化”改革也不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如何推进?中央给出的思路:一是坚定不移,二是全面深化。就是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同时,注重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协同推进,从浅层次的释放潜在动力向深层次的挖掘内在动力转变,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曾经面临这样的困惑:美国大片横扫全球,仅一部《泰坦尼克号》的海外收入就高达10亿美元,我们的电影年出口只有几百万美元;美国平均每部电影的拍摄成本,相当于我国电影全年的拍摄费用;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一家的年收入……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答案可能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化体制一直没有理顺。“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这日益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
十六大以来,我们打响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攻坚战。自2003年改革启动以来,各级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是过去几十年的总和。“十一五”以来,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速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中央全会上专门讨论文化改革发展有关问题,第一次以中央全会决定的方式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部署,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
改革激发出巨大的文化生产力。2004年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都在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高6个百分点。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4年的1.94%提高到2.75%。
新加坡《联合早报》这样评价:“在经济增长的故事以外,中国还有一个也许较不抢眼、较不具新闻轰动效应的故事——一个文明重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