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兴喜:千尺井下走出的全国劳模

2012-10-23 14:25:00作者: 来源:大众日报

近700米的地下,是他每天的工作场所;十年来的坚守,是他奉献矿井的一片赤诚。这位十八大代表,就是工作在千尺井下的全国劳模、济宁能源发展集团阳城煤矿综采区副区长潘兴喜。

  □ 王传钧 韩希江

  近700米的地下,是他每天的工作场所;十年来的坚守,是他奉献矿井的一片赤诚。这位十八大代表,就是工作在千尺井下的全国劳模、济宁能源发展集团阳城煤矿综采区副区长潘兴喜。
  换上蓝矿装,在煤矿井口乘升降罐车到达距地面500多米的井下,再乘索道车下行180米,穿过浓重的水雾,最终到达距地面680米的采煤工作面,开始长达8小时的工作,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潘兴喜已经干了十年。
  说起潘兴喜,同事们戏称他为劳模专业户,从煤矿劳模到全国劳模,四年间他五次“升级”,捧回八次殊荣;也有人称他是“采煤大王”,他带领班组多次创下单班采煤5000吨以上、日产原煤过万吨的纪录,至今在济宁能源发展集团无人打破。他带的班从未发生过破皮轻伤,在“三无”班组建成率、文明班组建成率、班组安全评估A级品率、材料降耗等方面一直名列前茅。
  话说千万遍不如带头干,这是潘兴喜最常说的一句话。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有苦累脏的活他总是冲在最前面。2004年12月,在运河煤矿一个工作面回撤期间,潘兴喜担任大班长。由于工作面涌水量大,一些大型设备陷入淤泥中无法拆卸,班里一些人员出现了畏难情绪。潘兴喜带头跳入齐腰深的泥水中,摸链子、挂葫芦。在他的带动下,工友们纷纷跳入水中和他一起作业。潘兴喜班把原来认为无法拆除的前部机头减速箱、机头大架和部分后部溜槽全部回撤出来,为矿里挽回损失100多万元。
  参加工作后,潘兴喜深知,现代煤矿开采机械化及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没有技术,只凭一腔热情和一股子蛮劲是当不好一个称职的煤矿工人的。把技术学精,把基本功练扎实,把工作做到位是做一个优秀煤矿工人的必备条件。上班的时候他向工区的技术人员和老师傅请教,在现场摸索;下了班就借来图纸和各种专业书籍来研究、琢磨操作要领,利用别人喝酒、打扑克玩耍的时间,钻研施工工艺、机械知识。肯学、能干的他很快成了行家里手,成为工区里的技术骨干,当年就被提拔为班长。
  在阳城煤矿1301回采过程中,他发现采煤机牵引变压器保险接线是铜质压线鼻,在煤质较硬或割矸时,采煤机的震动容易将铜质压线鼻振断,频繁的更换既不安全又影响了生产。于是他下班后就参阅相关资料,和机电技术人员商讨,提出将铜质压线鼻改为导线线鼻,得到领导同意后,现场马上实施整改。结果表明这样既增加了线鼻的韧性,不易折断,又保证了正常安全生产。类似这样的小改小革潘兴喜还有很多项,累计节约材料费近40万元。现在的老潘,综采技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手里握有3个特殊工种岗位证,成了远近有名的“技术大拿”。

责任编辑:王晓亮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