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式好军医”年逾九旬仍在救死扶伤

2012-10-23 16:16:00作者: 李钢来源:齐鲁晚报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迈着蹒跚的步伐,每周三9时,准时出现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的骨科病房,查房会诊,商讨解决患者的疑难杂症。

▲胥少汀给病人进行检查。

▲91岁的胥少汀在他人搀扶下查房。

文/片 本报记者 李钢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迈着蹒跚的步伐,每周三9时,准时出现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的骨科病房,查房会诊,商讨解决患者的疑难杂症。
  他就是全国著名骨科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原主任、91岁高龄的胥少汀。91岁,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颐养天年的年龄,但胥少汀却仍在医学事业上耕耘不止。
战场归来专攻骨科
  “和年轻医生们一起查房、讨论病历,仿佛我自己也恢复了青春。” 9月10日,记者见到91岁高龄的胥少汀时,他正在与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同事们一起查房。虽然行走时要拄着拐杖,但他仍拿着简易的仪器为病人做检查。
  当得知记者是从山东赶来的时候,老人脸上堆满了笑容。“我老家是恩县的,现在属于德州平原县。”
  “1950年11月中旬,我突然接到通知去沈阳出差。”胥少汀赶到沈阳后,才知道自己要随华北手术队入朝参与抗美援朝,“当时我所在的手术队负责西线两个军的伤员救治任务。”
  正是这次任务让胥少汀认识到了我国骨科专业的不足。“1951年,我奉调回国,同时带回了700多志愿军伤员,大多数都是骨科战伤。”于是,胥少汀奉命组建骨科,从此他一头扎进骨科研究和临床治疗领域,数十年如一日。
  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胥少汀还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1966年邢台地震,胥少汀3天内收治四肢骨折伤病员200多人,因体力不支晕倒在手术台旁。1976年唐山大地震,在3个月的时间里,胥少汀救治骨盆和脊柱骨折伤员674人,诊治伤病员4000多人,并率先在国内总结出“地震脊髓损伤”的救治经验。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就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医疗队出发前,已年近90的胥少汀又亲自向医疗队讲解地震骨折伤员的正确救治方法等。“胥老的嘱咐为我们到灾区开展急救提供了经验,挽救了许多生命。”胥少汀的学生、时任医疗队副队长的孙天胜事后感叹说。

不怕砸招牌,冒险战“怪病”
  作为骨科医生,为患者截肢是经常要做的手术,但做这种手术时是胥少汀最伤心的时候。胥少汀常说的一句话是:“医生一刀子,病人一辈子。”
  1994年11月15日下午,当时北京已经飘起了雪花。山东德州农民杨占军带着东凑西借的2000块钱和13岁的女儿杨晓霞惴惴不安地走进了北京军区总医院。“当时,见到胥爷爷时,感觉他特别和善。”18年后的杨晓霞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胥爷爷当时有些责备地说我爸爸,怎么孩子病成这样了才来看啊?”
  杨晓霞说,当时她的右手拇指一个小黑点被挑破后引发感染,导致双手红肿溃烂。“当时去过不少医院,要么医院就说治不了不收,要么就说得截肢。”在3个月的求医过程中,杨晓霞的右手已经溃烂到了肘关节部位,右臂看起来就像烧得焦黑的木头,流脓发臭,触目惊心。
  “当时她来的时候,也有人劝过我,没有治好的把握,会砸了自己的‘牌子’,而且当时她还没有住院的钱。”当时的胥少汀已经是全国著名的骨科专家,但他也未见过这种“怪病”。虽然有许多人劝阻,但胥少汀还是毅然决定把杨晓霞收治入院。之后,胥少汀一边组织科室医护人员为其捐款,一边到处查资料,组织专家进行会诊。
  最终在胥少汀的坚持下,杨晓霞的右肘关节保住了,左臂也仅切除了两个手指。“要不是胥爷爷,我这辈子可能就废了。”杨晓霞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外科医生不能当手术匠,对待病人要有人文精神,哪怕在治疗过程中担一些风险,但只要有利于他们将来的生活,也是值得的。”这成为胥少汀一以贯之的理念。

开创马尾神经断裂治愈先河
  “由老师主编的《实用骨科学》、《脊髓损伤基础与临床》等专著最近都刚再版,老师不仅亲自撰写了大部分内容,而且对所有稿件他都仔细审阅。每天都要看稿子到很晚。”胥少汀的学生、现任骨科副主任李放说,“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佩服老师的精力。”
  “我是想尽量把自己的经验传下去,让学生们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现在,胥少汀的弟子们也都已成为了大专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谈起老师的言传身教,已经退休的时述山说,“胥老传给我们的扎实作风,最让我们受益。”
  为了更好地把自己的学术观点传承下去,胥少汀还将自己所购买、收集、珍藏的书籍和撰写的笔记,全部捐献给了医院;同时,把自己从医以来所获得的10万元奖金和稿费捐献给医院,作为人才培养基金。
  胥少汀的论文《马尾神经断裂修复研究》,是他前后花了10多年的时间跟踪随访病人后写出的,在世界医学界引起轰动。借助于这一成果,他又连续治疗了7例马尾神经断裂病人,开创了这一领域的治愈先河。
  “山东作为我的故乡,我经常到山东去会诊,与那里的医生相互学习。”胥少汀说,他经常与外地医生交流经验。

责任编辑:王晓亮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