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变迁
在煤矿生活三十多年来,经历了五次搬家,在搬家的历程中,目睹了矿区从萧条走向繁荣,见证了一个矿工家庭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巨大变化。
我在煤矿生活三十多年来,经历了五次搬家,在搬家的历程中,目睹了矿区从萧条走向繁荣,见证了一个矿工家庭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巨大变化。
1970年,两岁的我跟随父亲,来到金刚大丫山下,在一个铜江河畔的山坡上,干打垒房丛中有一座只有几平米的席棚屋,那就是我的家。从千里之外来到达州,一开始还觉得新奇和温馨,可是几番风雨之后,就发觉低矮的小屋四壁透风,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热得像蒸笼,冷和热咬咬牙就过去了,最不能忍受的是刮风下雨的季节。有一年,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大风将屋顶的牛毛毡掀走,四壁薄如纸张的竹席支离破碎,一个好好的家,在狂风暴雨肆虐之后,只剩下孤零零的几根木桩立在那里,雨水在屋里横流,衣服被褥被大雨湿透,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我们一家人眼巴巴地望着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不知何去何从。
80年代初期,刚上小学时,我家搬进了十多平方米的板皮房。结实的板皮房成了我第二个家,再也不用担心房顶被大风吹走,也不用担心雨水漫进屋里。板皮房比席棚子坚固了些,但只有一扇门和一扇窗的屋里光线极差,一盏灯照亮昏暗的白天和漆黑的夜晚,饮食起居挤满了狭小的空间。而无消防通道和消防设施的板皮房,连营般地挤满了山坡和沟谷,在天干物燥的攀枝花,在易燃的木板房里,一但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一次,在离我家百余米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大火,几十户人家惊天动地的泪水,也没浇灭冲天的火焰,只有眼巴巴地望着一个日积月累、赖以生存的家,在瞬间化为灰烬。
90年代初期,已上初中的我搬进了第三个家,这个宽畅的家坐落在半山腰,四间高大的土坯房里,增添了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父亲工作之余和母亲一起开荒种地、养猪养鸡,过着半工半农的生活。站在居高临下的家里,整个矿区尽收眼底,放眼望去,摩肩接踵的棚户房,杂乱无章挤满了每一块空地。居住在高处的家,饮水却成了大问题,焦急等待下,长时间不来水的水管已是锈迹斑斑,就像全家人锈蚀的心情,饮水的问题只有靠一根扁担和两个水桶才能解决,在几百米高的山下,挑一担水往返要半小时,我和弟弟就成了挑水的主力军。住了5年的第三个家,也因一次山洪爆发被冲成了危房。
21世纪的钟声刚刚敲响,儿子呱呱落地的哭声在第四个家里响起,四十多平方米砖木结构的房子里,笑声和欢乐声在幸福的生活中回荡。随着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我国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矿山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几千米矿井深处,放炮落煤、挥汗如雨攉大锹落后的采煤工艺,被现代化的机械代替,矿工不仅减少了体力劳动,安全进一步得到了保障,而且原煤产量大幅度提升,职工工资成倍增长。在祖国强大的经济作用推动下,在党为人民谋福祉的宏伟蓝图中,矿区的人们喜事连连,棚户区改造工程如火如荼地建设着,在职工得实惠、矿区换新貌的大好形势下,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离开第四个家。
2010年,沐浴着棚户区改造的春风,我搬进了第五个家,看着七十多平方米的房子,三室两厅,电脑、空调等家用电器齐全,窗明几净,焕然一新的家,如梦如幻。如今,棚户区改造工程正在加快步伐建设,几十年在风雨中飘摇的板皮房和土坯房,即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我所工作的金刚煤矿,在打造“机械化、信息化、数字化”高产高效矿井、“全国文明煤矿”的过程中,今年将实现年产量60万吨的目标,再过几年将向75万吨的宏伟目标攀登。
每当矿区的黎明和黄昏,男女老少在绿化带环抱的广场上,悠闲地散步,自由地打着太极拳,享受着幸福的生活。三十多年,我经历的五次搬家,是一步步走向新生活的历史见证,更是一幅时代发展变化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