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恩杰、孙家栋、欧阳自远——嫦娥“铁三角”的守望

2013年12月01日 23:09作者:余晓洁、田野、吴晶晶来源:新华网

苍茫的大凉山腹地,今夜无眠。中国探月起步于“绕”,当航天人沿着“绕、落、回”三期一步步脚踏实地前进的时候,当中国深空探测的足迹越来越远的时候,我们一起聆听三位探月精神的“守望者”的寄语。

  新华网西昌12月1日电(记者余晓洁、田野、吴晶晶)苍茫的大凉山腹地,今夜无眠。

  有三位老人,目光专注而深情朝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朝向静若处子整装待发的“嫦娥三号”。他们是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总指挥栾恩杰、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孙家栋和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人称嫦娥“铁三角”。

  6年前,2007年11月5日,他们的目光跟今天一样“齐刷刷”。只不过,当时他们眼中的那颗星是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绕起来了,绕起来了!”“嫦娥一号”第一次成功近月制动时,欧阳自远眼含热泪高喊。“铁三角”紧紧相拥的镜头定格在人们心田。

  今天,他们又一次不约而同地为“嫦娥姑娘”送行。

  中国探月起步于“绕”,当航天人沿着“绕、落、回”三期一步步脚踏实地前进的时候,当中国深空探测的足迹越来越远的时候,我们一起聆听三位探月精神的“守望者”的寄语。

  栾恩杰: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像航天这样表现高科技的实力和综合科技的发展。探月工程计划正符合世界航天技术发展的潮流,也表明中国航天科技基础的实力

  问:美国1969年就实现了载人登月,中国探月如何有所作为?

  栾恩杰:我们愿意国际合作,但高科技不会白给,只能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确,美国早已把活人送上了月球。如果因为别人走得很远我们就不走了,那我们的航天、深空事业只能瞅着别人干,中国人就没有作为。

  问:航天、探月这样的尖端科技对民生有哪些好处?

  栾恩杰:科学进步与人民的生活一定相关,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比如我们现在搞北斗导航工程,中国的GPS,就是需求牵引技术进步,技术直接与民生挂钩。可能过若干年,月球通信系统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便捷。这类对未来民生的好处,不是现阶段能够诠释。好奇心促使人类认识月球认识深空,正是人类特有的好奇心推动科学进步社会发展。

  孙家栋:成功实施月球探测,航天人以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姿态,再一次在浩瀚天空中开辟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新纪元

  记者:2004年探月工程正式立项时您75岁了。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完成中国第一次绕月探测,压力大不大?

  孙家栋:探月作为深空探测的第一步确实不易,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苏联等少数国家涉足。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否决权。一根导线、一个器件、一张图纸,不要说错误,多少有点儿不太合理都会造成重大问题。

  虽然有压力,但也要充满信心。信心建设在哪里?信心就建设在中国航天这支队伍上。经过几十年锻炼、成长,大家对航天事业精益求精,想尽一切办法都要把自己的产品搞好。

  记者:“嫦娥三号”探测器新研技术超过80%,“嫦娥三号”最大的技术难点是什么?

  孙家栋:真正的难度是要准确落到地球以外的天体。月球没有空气,需要用变推力发动机逐步减速。降落的过程中,探测器会在一定角度上悬停,观察要落的月表。如果月表情况不好可以再修正,找个平整的地,这就是悬停避障。在悬停的过程中需要探测器看得清楚,判断得非常快。选择好地点后,再落下去。

  “嫦娥三号”成功没成功,就是看“嫦娥”能不能“落下去”,“玉兔”能不能在月面“走起来”进行巡视勘察。“嫦娥3号”新研的东西比较多,自然攻关困难,把新东西集中起来更困难。

  我预祝“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因为“嫦娥三号”的工作做得非常好。

  欧阳自远:中国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飞出地球,奔赴广寒,对月球进行全球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科学探测,成为我国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问:“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虹湾的科研价值是什么?

  欧阳自远:着陆区首先通讯得好;第二阳光要好;第三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多;第四相对比较平坦;第五其他国家还没有去勘察过。美国和苏联月球探测到的较多的地方是月球赤道附近,高纬度地区不多。虹湾,是月球研究的空白。我们希望了解那里的知识。比如,有什么石头、什么成分、怎么起因的。

  问:为什么现在不少国家加快了探月的步伐?

  欧阳自远:首先月球有丰富的能源。比如太阳能和氦3。一个月昼相当于地球上的半个月,可以铺设各种太阳能电磁板,把月球上的太阳能转变成电能以后输送到地球。月球上氦3的资源量有100多万吨。月球的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比如铀矿、钍矿、稀土、钛矿等。

  此外,月球上温差极大、没有大气。这样的特殊环境有利于新材料、甚至生物制品的研发。现在探测月球上的水,这也是很时髦的一件事。

  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探月是人类探索深空的第一步。

初审编辑:刘宝才
责任编辑:刘美显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