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华:书家何以致远
深刻阐述了厚积致远的道理:书法是种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贯古今、知识渊博的饱学之士,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读万卷书,首先要精读书法历史,研究书法理论,了解书法的演变,追寻不同时期的不同书家流派,不同审美观点下的不同书法韵律。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很多书家,会经常思考和自问:我到底能走多远?这里说的“远”,主要是指梦想和目标,折射着胸怀与境界,代表着成功与成名,体现着人生价值与追求。无疑,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那么,何以“致远”呢?
最近,我就历史留名和当代有为书法家的成功奥秘进行了认真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三:
一是宁静致远。三国智者诸葛亮终生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来警示和告诫自己,时刻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志和追求,实现了致远的人生目标,对后人的启迪和影响广泛而深远。书家更是如此。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之所以被后人尊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是因为书者书写的心境虽然不同,但却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书者都经历过千锤百炼,具备了炉火纯青的书写功夫;皆为即兴而作的草稿,体现着书写者的真实水平,属“无意于佳乃佳”;书者均属“清心寡欲”、“宁静淡泊”之人。正因此,其书才成为历朝历代顶礼膜拜的经典,其人才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书法,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过去是为官从政的必备条件,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精心培育,书写技法已经成熟。我们现在的书家,不要说有所成就,就是能够掌握和运用这种技法,没有几十年的苦功也是难以做到的。为此,任何一位书家,要想在书法的道路上走远,都必须稳住心神、甘于寂寞,在继承传统、追摹古人的漫长岁月中,临池不辍、反复练习,不断吸收技法精髓,寻找笔法灵感,进而达到“入古乱真”和“出新惊人”的程度。否则,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眼光短浅,没有毅力,终难成事。
二是厚积致远。书圣王羲之在其《书论》中开宗明义: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深刻阐述了厚积致远的道理:书法是种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贯古今、知识渊博的饱学之士,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厚积者,核心是积学,不断增强学识、见识和胆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首先要精读书法历史,研究书法理论,了解书法的演变,追寻不同时期的不同书家流派,不同审美观点下的不同书法韵律。其次要多读经典,包括哲学、文学、天文、地理和历史……不断增进学养,做到以学养书。其三要勤读政治和时事,与时俱进,书法艺术为政治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历史和现实已经告诉我们,无论是欧柳颜赵、苏黄米蔡等青史留名的书法大家,还是沈鹏、孙晓云、李建礼等当代有为的书法名家,无一不是饱学之士。试想,如果连本自己的著述都没有的书家,怎么能够“致远”呢?充其量也就算个书写匠而已。行万里路,就是坚持学用结合、加强交流、促进提高。作为当代书家来讲,不仅要追摹先贤,而且要学习方家,不仅要遍访名流,而且要多与同行交流,以期能够取长补短。唐代著名书法大师、浪漫主义书风代表人物怀素在《自叙帖》中就曾记载:“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一代宗师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有了学识和见识,胆识也随之而生,书法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形成自己的风格,为“致远”准备了条件。
三是登高致远。孔子曰,“士志于道”,“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孟子讲,“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说的都是“士”在历朝历代中的重要角色和地位。书家作为“士”的重要群体,要想走远,必须有“士”的独立精神和高洁情操,坚守住“士”的阵地,担当起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历史重任。历览前贤,凡称得上“士”者,都心怀崇高信仰和远大理想,目标明确,视野开阔,头脑清醒。正所谓“心有高标,方可致远”。康有为在近代书坛是一位影响巨大的人物。他32岁时以17日一气呵成的《广艺舟双楫》,犹如一场狂风暴雨,席卷了整个书坛。康有为在书坛的成功,首先源于他是一位对书法艺术有深刻认识和客观把握的思想者。然而,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书法日益被强调为一门“技艺”。人们评论书法常讨论点画精到、结构章法的合理,而于字的“气象”等属人格外现的品质触及的较少。虽说品质亦寄于技艺,但品质与技艺毕竟分属于不同的内涵和层次,品质修炼更难。所谓“勤于艺,致于道”是也。
责任编辑: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