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下面子”拉观众

2013年09月19日 09:29作者:王红军来源:大众日报

十艺节脚步临近,各类演出活动不断,我收集的演出节目单也有了厚厚的一摞。这不是著名剧目、知名演出机构的演出,而是演员们自己在演出现场发放的,真正体现着他们希望被观众认可的市场营销意识。来济南参加全国话剧展演时,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导演田水说,不演出就永远没有观众。

  十艺节脚步临近,各类演出活动不断,我收集的演出节目单也有了厚厚的一摞。其中,有三张小折页似的节目单,让我印象最深。这不是著名剧目、知名演出机构的演出,而是演员们自己在演出现场发放的,真正体现着他们希望被观众认可的市场营销意识。

  在一部作品问世之后,市场意识淡薄,忽视营销策略,会严重降低作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大戏演出时,剧场常有以剧目介绍为主的节目单供观众取阅。在这三张小折页的背后,是主创人员以及演员们拉下面子来主动分发,这是值得提倡的。

  今年5月底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苏学成带来了吹打乐“佛山锣鼓柜”。这是一种频临失传的民间乐种,在佛山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有人结婚、祝寿时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现在,苏学成刚刚开始恢复锣鼓柜的演奏,就专门制作了精美的宣传册页,“我就是为了更好地推介和保护这个乐种。”

  在6月群星奖曲艺类、戏剧类复赛现场,我同样收到了两份类似的宣传页。一个是厦门市文化馆选送的儿童布袋木偶戏《小圣斗巨蟒》,展示了当地“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艺术扶贫辅导工作的重要成果。演出场馆外,节目主创人员一边分发节目单一边对记者说,“帮着我们多宣传一下木偶布袋戏……”

  还有一个是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的宣卷《都市里的女村官》。宣卷原是和尚做“佛事”、念经时所哼唱,并用木鱼、锣铃、钵等佛具乐器作伴奏,后成为宣讲佛经与叙谈因果报应故事并以表叙为主的说唱形式。在演出现场,演员们不仅分发宣卷的曲种简介,而且奉送伴奏乐器木鱼形状的小饰物,让观众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一独特的曲艺形式。

  为什么要说这三个折页?我觉得它们可以为专业院团提供借鉴。说起演出市场,我们都会拿北上广来作挡箭牌。但是,这些城市同样经历过不景气,他们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来济南参加全国话剧展演时,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导演田水说,不演出就永远没有观众。“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台上的演员比台下观众多,临到开演时,演员们就到大街上拉观众来免费看戏。”现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演出都要排到一年之后了。

  数十年来,戏剧艺术创作一直得到最多强调,政府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然而演出市场的状况却始终不能令人满意,我觉得还是市场营销的力度欠佳。只有一个节目单、一个展板介绍是不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的宣传不应该放弃,更应该做强做大。

  如何解决?我觉得应该从拉下面子拉观众开始,让演员甚至是艺术家们真正“脸红一次”,真正认识到观众的重要位置,真正认识到市场营销的重要意义。

  讲面子是国人的一大特点。18世纪90年代,阿瑟·亨德森·史密斯写过一本《中国人的人性》。此书第一章就是《面子问题》,“面子”是钥匙,可以打开中国人许多重要特征这把暗锁。以艺术家自居,拉不下自己的面子,我们如何能够打开演出市场的大门?

  电影《一代宗师》里有一句话:“人这辈子,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谁成了“面子”,谁成了“里子”,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在市场营销理念的引导下,我们期待演艺市场的大繁荣。毕竟,没有了观众,又何来人民艺术家?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