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花”何时怒放

2013年09月19日 09:29作者:王红军来源:大众日报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舞蹈比赛上,惊艳之作不断涌现,人们无不赞叹舞者之美。而另外一方面,处于文化体制改革前沿的歌舞剧院(团),由于没有建立起长效的体制机制,正深受舞蹈人才匮乏的煎熬。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全国各级歌舞剧院(团)缺席舞蹈大赛,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好事。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舞蹈比赛上,惊艳之作不断涌现,人们无不赞叹舞者之美。但是,这些优秀作品背后,一个问题也随之浮现:在大赛评选出的16件金银奖作品中,优秀作品大多来自艺术院校和部队文工团,而少见全国各级歌舞剧院(团)的影子。

  缺少了专业的歌舞剧院(团),这些在校的舞蹈演员,未来如何寻找自己的舞者之路?而缺少了优秀舞蹈人才,这些歌舞剧院(团)又如何确保自己的演出市场呢?

  本届全国舞蹈比赛,山东艺术学院选送的群舞《沂蒙那座——桥》,道具是一块重达50多公斤的门板,6位演员要一直扛着木板,这对女舞者是个很大的考验。“如果仅仅是木板还好,关键是A角舞者还要在木板上舞动,很多演员都留下了肩伤。”编导刘忠说。

  据了解,舞蹈演员最容易受损的是膝、髋、踝等关节,一个50公斤重的人每走一步,髋关节负重大于150公斤,在进行奔跑、跳跃时膝关节受重甚至达300多公斤。

  为什么会如此?中国舞蹈界素有“三大赛”的说法:文化部主办的全国舞蹈大赛、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荷花杯”舞蹈大赛和各大院校主办的“桃李杯”舞蹈大赛。我们已经陷入了“比赛怪圈”,似乎只有在这三大赛事上获过奖,才能在舞蹈艺术上证明自己。

  在一项针对舞蹈院校的调查中,对于理想工作的选择,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当教师。其中,舞蹈专业技能好的一部分学生,才会优先首选加盟大型商演项目。就业单位受限,成为舞蹈演员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另外一方面,处于文化体制改革前沿的歌舞剧院(团),由于没有建立起长效的体制机制,正深受舞蹈人才匮乏的煎熬。在备战十艺节过程中,青岛市歌舞剧院筹排舞剧《东厢记》、淄博市歌舞剧院打造舞剧《齐风韶韵》的时候,都求贤若渴地面向全国招聘舞蹈演员。

  过去,我们的歌舞剧院囿于国有艺术院团事业编制名额的限制,每年舞蹈演员的数量只是略有增加,舞蹈演员也多是面向社会开展演艺、庆典、礼仪、会展等演出服务。转企改制之后,歌舞剧院(团)必然开拓以艺术精品走市场的路子,人才缺位的问题才会凸显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全国各级歌舞剧院(团)缺席舞蹈大赛,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好事。有专业人士指出,高等院校舞蹈学院以及部队系统的舞者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全力以赴进行排练,而各级歌舞院(团)大都在为了生存而奔波,注意力和落脚点是在演出市场上……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的歌舞剧院(团),不应该只是为歌舞晚会、电视台提供舞蹈演员的团体,而是能够打造出精品舞剧的市场主体;我们的舞蹈演员,不应该只是“技术型”的演员,而是以思想起舞的艺术家,这才是歌舞剧院(团)与舞蹈演员“共赢”的局面。

  “伤花”何时怒放,关键还是要看我们的歌舞剧院(团)有没有提供出一个舞台,让“伤花”尽显舞者魅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