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庆:30年奔波只为“民俗记忆”

2013年09月19日 10:23作者:王红军来源:大众日报

与大型博物馆相比,乡土艺术博物馆没有气势磅礴的豪华建筑,也没有造型独特的楼台亭阁,甚至还有些“寒酸”,但饱含了张洪庆的“心血”。”面对博物馆的发展前景,张洪庆相信“泥土香”民间乡土艺术博物馆也会香飘四野,绽放出独有的光芒。

  张洪庆给小学生们讲解墨斗的历史。 □王红军 李荣新 王麦菊 报道

  ■十艺节·寻找身边的文化人物

  □ 本报记者 王红军 

  本报通讯员 李荣新 王麦菊

  一位64岁的民艺专家,一个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乡土艺术博物馆,让距离城区20公里的一个普通小村庄——滨北办事处篦子张村,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名村”。

  日前,记者走进滨州乡土艺术博物馆,采访了鲁北地区第一个乡土艺术博物馆创建人张洪庆,他说,“我希望更多的人意识到民间艺术的价值,去抢救它们、保护它们。”

  搜集——30多年

  跑遍鲁北所有村落

  受奶奶和姑姑的影响,张洪庆自幼非常喜欢剪纸、书法和美术艺术,师从剪纸艺术家温少卿、吴鸿喜及当地有名的剪纸艺人,不仅先后培养出了30多位剪纸能手,而且在当地两所大学及中小学兼职授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协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1981年到文化馆工作时,张洪庆开始进行民间艺术搜集、整理、挖掘、研究工作。30多年来,他跑遍了鲁北地区12个县区的300多个重点村庄,搜集整理了距今3000年左右到民国时期的大量的乡村历史文化、生活、生产等方面的民间工艺品近2万件。

  这一件件民间工艺品,都饱含着搜集的艰辛。谈起这些收藏品,张洪庆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怀,“每件物品都费了很大的心血,有的是到处借钱买回来的,那时候没有车,背个书包跨上自行车就挨村打听,寻找民间艺人。”张洪庆回忆说。

  其中,一幅颜色朴素清爽的蓝印花布尤其引人注目。“蓝印花布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造型图案千变万化,但花边纹样却是全国一样,以庄稼和雨露组成,庄稼是农民最宝贵的东西,而只有风调雨顺才有五谷丰登。这蓝印花布承载着浓厚的民间文化内涵。”张洪庆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每一件收藏工艺品里包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建馆——只为抢救

  民间民俗文化

  为了更好地展示乡土文化,退休后的张洪庆没有闲着,而是回到老家,筹资14万元将自己和堂兄弟的5个农家院落40多间房屋整理出来,在篦子张村办起了乡土艺术博物馆。

  “民间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源头和母体,我们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民间艺术的价值,带动广大群众更好地去抢救它们、保护它们。”谈起办博物馆的初衷,张洪庆述说着自己的想法,“抢救和整理民间民俗文化刻不容缓。”

  与大型博物馆相比,乡土艺术博物馆没有气势磅礴的豪华建筑,也没有造型独特的楼台亭阁,甚至还有些“寒酸”,但饱含了张洪庆的“心血”。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从房屋整理、布置到外墙上的对联,他都是与施工人员一起动手,节省每一分开支。

  “民族魂、黄河情、齐鲁风、泥土香。”这是张洪庆和他的乡土艺术博物馆的核心所在。据介绍,目前乡土艺术博物馆共设剪纸馆、刺绣馆、年画馆、雕刻馆、染织馆、泥塑馆、博物馆和佛造像8个展室,陈列着周朝到民国年间的乡间民俗工艺藏品,包括陶瓷、年画、剪纸、刺绣、木雕、石刻雕像等近2万件,其中陶瓷类3000余件,剪纸上万件,刺绣3000余件。

  运营——最困难时

  口袋只剩7元钱

  “集抢救、保护、传承、研究于一体,聚文化、展览、旅游、饮食为一处。”在乡土艺术博物馆的院落墙壁上,醒目的几个大字是张洪庆心中一直向往的目标。

  乡土艺术博物馆深藏农村,如何更好地办出特色?张洪庆在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将餐饮小吃引入了博物馆,农家小舍既当展厅又当餐厅,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又方便群众参观,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博物馆开业之初,由于接待、餐饮、清理卫生等事情较多,张洪庆又把在城区打工的弟弟叫了回来。他弟弟介绍说,“俺哥退休后每月有四五千元,但为了这个博物馆,却当起了‘月光族’,雇工人要花钱,整修房子要用料,最困难的时候,口袋里只剩7元钱。”

  在博物馆的胡同里,有一句“不要忘记回家的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道出了张洪庆这些年苦苦追寻的缘由。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张洪庆说,“我们要再增加院落,扩大规模,发展成为孩子们剪纸、泥塑的动手实践基地和爱家乡教育基地。”

  “办好博物馆,我会一直走下去。”面对博物馆的发展前景,张洪庆相信“泥土香”民间乡土艺术博物馆也会香飘四野,绽放出独有的光芒。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