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大精神和小生命”在笔下都活着

2013年09月19日 10:03作者:于国鹏来源:大众日报

作为第二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作家馆“山东主宾省”系列活动之一,张炜长篇小说年编、散文年编、短篇小说精选英文版新书发布会,8月28日在中国作家馆举行。”  张炜长篇小说年编共19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收录《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以及《你在高原》的10部单行本,以及2012年的《半岛哈里哈气》,囊括他创作的全部长篇小说。

  作为第二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作家馆“山东主宾省”系列活动之一,张炜长篇小说年编、散文年编、短篇小说精选英文版新书发布会,8月28日在中国作家馆举行。

  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办,作家出版社、山东省作家协会承办,中南传媒出版集团协办。文学界名家和几十位山东新锐作家济济一堂,著名文学评论家阎晶明、施战军等到现场助阵。张炜也与媒体交流,话题涉及到文学及诸多的文学热点。

  长篇小说、散文随笔年编

  正式发布

  山东作协主席张炜是“文学鲁军”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从1980年发表小说起,迄今30多年的写作生涯,发表文学作品近1400万字。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日、法、韩、德等多种文字,在海外流传。

  目前,他在国内及海外出版单行本三百多部,获奖六十余次。

  2010年,张炜新著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出版,这部作品煌煌10部、39卷、约450万字,10部小说均可单独成篇,思想性、艺术性都展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先后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等十余奖项。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陵介绍说:“今年,张炜将自己的作品按‘年编’形式分三个系列出版,分别为张炜散文随笔年编、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张炜长篇小说年编。借助‘山东主宾省’活动,长篇小说年编、散文随笔年编正式发布。”

  张炜长篇小说年编共19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收录《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以及《你在高原》的10部单行本,以及2012年的《半岛哈里哈气》,囊括他创作的全部长篇小说。张炜散文随笔年编共20本,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是迄今最完备的非虚构文字集结。

  首发的两本英文版书是由加拿大皇家科林斯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的《Mr. Zhang Wei,One of The Greatest Chinese Authors》(张炜,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和《The Best Collection of Mr.Zhang Wei’s Short Stories》(张炜短篇小说精选)。前者由出版顾问Eric Abrahamsen撰写,为了让西方读者在集中和有限的时间里了解张炜及其作品。后者收录了张炜的8篇精华短篇小说。

  特意赶到现场祝贺的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说:“张炜跟我同岁,但是从30年前,他的文学创作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记得当年我在部队里,第一次读到他小说的时候,有一个愿望,什么时候能见到张炜,能像他一样创作。30多年过去了,现在我跟张炜坐在一起,特别高兴。我见证了《你在高原》出版的整个过程,看到了读者对它的喜欢,也见证了国内外文学界、出版界对这部作品的认同。张炜是一个有思想坚持独立思考的作家,也是一个有文学理想的作家。”

  青年评论家施战军则表示,张炜是一个“大精神和小生灵在笔下都活着”的作家,非常不容易。“大精神、小生灵,这两个维度的掌控对作家来说非常重要。有些作家往往在追求大精神的时候,就忘记小生灵的存在。张炜的创作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样板,值得我们去阅读,去分析。”

  作家们不要太急“走出去”

  对于自己两套“年编”的出版,张炜还是非常感慨:“这两个年编跨度将近40年,出版这两个年编,也是对我个人写作历程的一个总结和回顾。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写下去,我个人希望写得比过去好,这看起来是很难的一个事情,但是我个人还有信心,再走得更远一点。”

  这次还有张炜的短篇小说精选英文版新书正式发布。张炜也是作品较早“走出去”的作家之一,他介绍说,“对于译成外文版本,我非常谨慎。现在我的作品还有几种语言的十几本书的译本,正在优化改进的过程中,包括《古船》、《九月寓言》。这些书翻译出来,我还要找专家再看看,发现有些意境表达不好,有些语言不准确,就需要改进一下再出来。”

  他表示,现在国外的翻译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能翻译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好的译者不多,尤其那种能把作品的意境、语言的特质、甚至地域色彩都能呈现出来的译者,更是少之又少。“翻译不是简单的技术工作,懂中文,能够流利的用外语表达,并不足够。它是一种语言艺术向另一种语言艺术的转换,因而特别难。很多时候,技术层面上很好解决,但语言层面上就解决不了,因为对应的那不是文学语言。比如我的故事很多都是写半岛传奇,一些翻译者很容易地把传奇抓住了,但语言层面上的东西传达不出来,那其实不是真正的我的小说。”

  他说,自己作品的外文译本中,像《古船》的瑞典语版本等,都是非常优秀的译本。20年左右的时间里,至少有十四五部作品因为翻译不过关,都推掉了出版计划。“最近有位海外华人,在海外生活了大半辈子,翻译了《九月寓言》,但我请专家看后,吓了一跳,里面的翻译有太多误解,所以就没有合作。”

  他表示,一些不负责任的出版商,可能用很短的时间很潦草地就把作品翻译出来了,但那没有多大意义,而且会让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学产生误解。“因此,要等那些特好的译者,你就不能仓促。中国作家不必要太急‘走出去’,不要急于追求作品翻译成多少语种,印刷了多少数量,这不是真正的衡量标准,首先还是要注重质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