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洪原:山东落子的守望者

2013年09月19日 10:32作者:李英来源:大众日报

4月21日,记者在郓城县黄集乡郭庄村见到范洪原时,他正在以山东落子的形式说唱《第一书记驻郭庄》。在五十多年走乡串村的表演中,范洪原把山东落子和山东琴书等曲艺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原汁原味的山东落子,古稀老人声情并茂的演唱,让寂静偏远的黄河滩区一下子热闹起来:只见他摆好架势,抖擞一下精神,竹板和荷叶(俗称咣咣嚓)两样简单的乐器在他手里顿时奏出了清脆和谐的声音,“王书记进郭庄,全体村民喜洋洋,见了青年人忙慌握手,见了老年人问短问长……”富有张力的表演,富有磁性的声音,吸引着观众。

  4月21日,记者在郓城县黄集乡郭庄村见到范洪原时,他正在以山东落子的形式说唱《第一书记驻郭庄》。记者面前的他,身体瘦弱、精神矍铄,但他嗓音一出,立刻让我们震惊了。

  “山东落子也称‘莲花落’,唱腔曲调单纯,半说半唱,风格明快有力,非常鲜明地表现了鲁西南人民直率强悍的性格特点。我从13岁开始唱山东落子,已经50多年了,我对它有着一种难舍的情结。”山东落子是范洪原的拿手绝活,谈起落子,他滔滔不绝;唱起落子,他连唱一个小时也不觉累。

  范洪原自幼喜欢听戏、唱戏,其第一任老师就是在听戏时认识的。当时梁山一位艺人到郭庄村唱戏,山东落子的明快有力、通俗易懂让范洪原一下子就迷上了,遂拜师学艺。他的聪明勤奋加上良好的天赋,不到三年就熟练掌握了落子的唱法。落子的传统唱段如《隋唐演义》、《水浒传》、《包公案》等,范洪原都烂熟于心,张口就来。“我这辈子没别的爱好,就拿着个咣咣镲,转遍了山东和江苏。不管走到哪里,只要唱起山东落子,所有的苦和累,全都忘啦!”

  上世纪六十年代,范洪原被选拔到当时的郓城县文艺宣传队,在那里一干就是七年。“当时流行说新唱新,唱样板戏,我的拿手戏是《平原枪声》和《解放徐州》,一唱就是十天半月,很受观众欢迎。”

  文革后,文艺宣传队解散,范洪原回到了老家。不甘心把自己所学的本领搁置,加之生活所迫,他开始以说唱山东落子为生,济南、徐州、泰安、菏泽,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挣两块钱,比当时教学的老师挣得都多。”范洪原笑着说。

  在五十多年走乡串村的表演中,范洪原把山东落子和山东琴书等曲艺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车屋、辗道住过,剩汤剩饭吃过,景区上的楼房也住过。我有33个徒弟,现在他们都改行了。有的办起了企业,有的当了村干部。”范洪原这样总结自己的艺术生涯。

  对范洪原来说,说唱落子不仅仅为了糊口,他还结合时事编演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唱段,用落子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法制及计划生育宣传,他还能现编现演村子里的好人好事,让观众娱乐的同时明白生活的道理。

  2012年,省文化厅“第一书记”王炳春帮包郓城县黄集乡郭庄村后,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让范洪原等村民感动不已:“人家的工作很扎实,我得好好地宣传。”范洪原就以王书记所做的工作为主题,写了《王书记驻郭庄》等系列唱段,以山东落子的形式进行传唱。

  “山东落子主要是口耳相传,师父手把手地教,长篇的都是按书本唱,短篇的都是死记硬背。”范洪原家里有个专门盛放剧本的箱子,里面的几十本书是他的压厢宝贝。随着范洪原到附近一家企业打工,这些剧本也已成为绝唱。而在整个鲁西南,会唱山东落子者已瘳瘳无几。

  2008年,山东落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落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郓城县文化局对范洪原的唱腔唱段进行了录音、录像,并把他作为山东落子的传承人进行申报,这极大地激发了范洪原对山东落子的热爱,也引发了他对戏曲传承的担忧:“很多年轻人宁肯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学曲艺。现在听戏的少了,我们这些艺人表演的舞台也少了。”

  让范洪原欣慰的是,自己七岁的孙女不仅嗓音好,还热爱戏曲,范洪原就趁周末教孙女唱山东落子。祖孙俩一唱一合,令农家小院增色不少。“培养传承人先从自己身边的人做起,不能让山东落子成为最后的绝唱。”范洪原的想法纯粹而自然。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