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砚:“山头林立”难抱团

2013年09月19日 10:33作者:王红军来源:大众日报

7月8日至15日,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副会长王正光带队,对山东境内所出产的红丝砚、砣矶砚、淄砚、徐公砚、田横砚、尼山砚等进行考察调研。”  王正光表示,砚有自然材质之美,有后天人文之工,“无论是鲁砚,还是端歙砚,制砚方向都应该是‘古雅’。

  “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鲁砚在历史上曾为四大名砚之首,上世纪70年代的北京鲁砚展也曾轰动一时,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鲁砚许多砚种的失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鲁砚文化研究会的筹备也就提上了日程。

  7月8日至15日,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副会长王正光带队,对山东境内所出产的红丝砚、砣矶砚、淄砚、徐公砚、田横砚、尼山砚等进行考察调研。王正光说,鲁砚品种多地域分散,容易形成各自为政、山头林立,“鲁砚砚种只有‘团结一心’,才能重铸鲁砚辉煌。”

  砚石价值未得到“合理体现”

  鲁砚是对山东境内所产砚石制成砚台的统称,现在依然多达20多个砚种。王正光表示,砚石资源是一个砚种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前提,“鲁砚的砚石资源一度比较丰富,但是对砚石价值未引起多大重视,导致鲁砚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

  王正光认为,鲁砚砚石资源自恢复开采以来,基本上由当地居民自行开采,政府与砚界对砚石资源不可再生的严重性认识不够,砚石资源的有效保护几乎没有,一些砚种已到面临绝产的境地。“徐公砚的老坑石,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其价值远远没有得到合理体现。”

  “我们鲁砚的品种众多,有历史较长的、也有较短的,有砚石储量较大的、也有较小的,每一个砚种都很有个性。但鲁砚只是一个地域概念,在材质上缺乏统一性,也就难以形成统一的整体形象。”王正光表示,当我们被问到:鲁砚的特点是什么?难以回答。

  鲁砚的特点,同样成为鲁砚的“软肋”。王正光表示,鲁砚品种多地域分散的特点,导致各自为政、山头林立,形不成整体的力量。“鲁砚的任何一个砚种,其花色纹理、石材结构,都是比较单一的,单独一个砚种是完全无法跟其他砚种打拼的。”

  鲁砚制作需要提高“工艺性”

  一个砚种能够独立存在,除了砚石具有一定特色外,成熟的制砚工艺也是应具备的重要内涵。目前,鲁砚砚种有以花色纹理见长的红丝砚、尼山砚,有以自然古朴见长的徐公砚、龟石砚,也有以朴素实用见长的田横砚、砣矶砚,还有多种特质的金星石砚。

  对于鲁砚现状,王正光认为,没有文化作基础的艺术是肤浅的,砚艺也是一样。“鲁砚在早期恢复时立足于齐鲁文化,但目前对于自己的灵魂所在并不明了,甚至意识不到文化基础的重要性,出现了大量模仿端砚或歙砚制砚方法的现象,这其实是舍长取短。”

  王正光表示,砚有自然材质之美,有后天人文之工,“无论是鲁砚,还是端歙砚,制砚方向都应该是‘古雅’。古不是复古,而是要有古意,不是形式上的模仿,也不是简单的粘帖,而是发古人之所思、想古人之所想、会古人之所意,诚心诚意地向古砚学习。”

  王正光说,砚台的价值与它的工艺性有直接关系,但工艺美术不等于艺术。“在千年的砚文化历史上,我们有着传统的制砚工艺,这是前人总结出来的规矩,这样做出来的砚台跟自己想出来的就是不一样。在这方面,鲁砚比较欠缺,需要提高我们的工艺性。”

  在青州参观时,王正光感慨颇多,“我看龙兴寺的佛像,就足以让我们学习,佛像里暗藏的起伏、转折的刀法,如果拿出一部分用在青州红丝砚的制作上,红丝砚就出手不凡了。”

  艺术风格应与市场紧密结合

  无论是火热的砚市场,还是较高的社会关注,砚文化均处于良好的发展期。“目前,鲁砚已具备一定的行业规模,每年都有比较稳定的销售量,基本可以维持行业的生存与运转。”

  王正光认为砚台有高中低端三个市场,“低端市场主要是实用市场和学生砚市场,随着教育部推行书法课,这个市场会更热闹;中端市场定位是礼品市场,曾起到支撑砚行业生存的作用,但目前受礼品市场的影响而疲软。高端市场,关键是市场在哪,怎么走?。”

  王正光表示,鲁砚市场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在加强精品意识的情况下,鲁砚完全具备进入当代高端砚市场的条件。“山东当地对于鲁砚的收藏有较大的开拓空间,鲁砚自身也要不断进步,高端砚台应该逐渐由‘商品’向‘作品’过渡,从而达到可以作为‘藏品’的层次。”

  王正光认为,鲁砚因砚石材料特质不同,导致各自合理的艺术风格不尽相同。其中,自然天成的审美砚石属于高端,而且应只局限于高端;以花色纹理见长的砚石,如能以平板砚与正形砚为主,就可定位于高端与中端市场。“鲁砚各种艺术风格的追求,应该和市场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鲁砚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