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探访胶南东寺村农家乐业余艺术团 庄户剧团赢得百姓口碑

2013年09月22日 14:07作者:来源:青岛日报

10月18日晚,胶南市大场镇东寺村村委会院内灯火通明,小小的院落被陆续涌入的三四百村民挤得没有了落脚的地方。大家都是被小院里传出的板胡和锣鼓声吸引来的。村里广播通知演出晚上7点半开始,音乐一响,7点不到,许多村民就拿着马扎来占位子了。

  

  10月18日晚,胶南市大场镇东寺村村委会院内灯火通明,小小的院落被陆续涌入的三四百村民挤得没有了落脚的地方。大家都是被小院里传出的板胡和锣鼓声吸引来的。村里广播通知演出晚上7点半开始,音乐一响,7点不到,许多村民就拿着马扎来占位子了。

  东寺村有980口人,和当下许多农村一样,20多岁的年轻人大都到城里打工,留在村里的不是老人就是孩子。不年不节的,一下凑齐三四百口人,绝对是个不小的动静。

  组织这台演出的,是东寺村的农家乐业余艺术团。这样一个 “不起眼”的小剧团,在东寺村人眼里,却是个了不起的大事,演出时在村里都是盛况空前。不单村里演,小剧团还成为周围三里五乡的常客。剧团以计划生育为主题编排的专场演出,单今年就已经在各村演了30来场。胶南市的六届全市文艺汇演,东寺村参加了5次,拿回3个优秀节目奖、3个优秀组织奖。

  18日晚的演出,第一个节目就赢得了父老乡亲们的阵阵笑声。看着本村的几个媳妇把计划生育唱的头头是道,孙炳秀笑得合不拢嘴,他说,村里能有这么个艺术团,功劳最大的人是丁学敏。

  丁学敏是土生土长的东寺村人。18岁入伍,在部队一干就是37年。2007年春节,已经准备退休的老丁探亲回到东寺村,村里的乡亲们希望他牵头成立剧团,丁学敏当即拍板,说干就干。服装道具没有,老丁买;剧本没有,老丁写;演员没有,老丁教。为了方便,丁学敏在退休后又满腔热情地学起了开车……

  出钱出力忙活这个村里的小剧团,到底图什么?丁学敏说,就图让村里的父老乡亲们乐和乐和,在农闲的时候少打点牌、少吵点架,顺道也把党和国家的政策宣传了。

  小剧团成立4年多,逢年过节,都要在村里演上几场。眼瞅着地里的玉米收完了、小麦种上了、大豆的收割也接近尾声了,丁学敏就忙着召集团员们,组织演出。演员都是本村土生土长的农民,除了一些固定的戏曲,节目都是团里自编自导的,演的都是村里村外的身边事。独幕剧《相亲》说的是移风易俗招女婿上门、小品《送礼》讲的是不正之风…… “大家看过笑过,心情舒畅,谁还有心思吵架!”从台上下来,丁学敏和身边的乡亲说笑着。

  一直关注乡村庄户剧团发展的胶南市民间艺术协会副主席崔培华对这个剧团的评价是“上道了!”。崔培华说,“这几年,东寺村剧团自己排出了二三十个节目,剧团里的农民演员开始找到感觉了,排演的节目也都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人喜闻乐见。”

  剧团“上道了”,剧团里的人当然也就“上道了”。参加剧团前,丁庆兰大字儿不识,报名参加剧团后,参加排练、看剧本,逼的丁庆兰不得不从头开始学识字。“在团里大家帮着点儿,回家后问问孩子和老公,现在看剧本基本没问题了。”演出节目的间隙,丁庆兰自豪地告诉记者。不但学会了看剧本,简谱也能简单唱出来,这让今年50岁的丁庆兰自己都有点儿吃惊。

  同样是剧团成员的丁金美,参加剧团4年后,已经被丁学敏看成“台柱子”,“我不在的时候,一些小的歌舞,已经能够自己排了,而且排出来让人看上去不那么业余。”

  发展到今天,东寺村农家乐业余艺术团的骨干团员已经稳定在十二三人,最大的66岁,最小的40岁。为提高剧团的水平,除了参加各种文艺汇演,组织演员们增加排练时间,丁学敏给剧团定了条规矩——不参加红白喜事的表演。“剧团刚成立时,也参加过红白喜事的表演,后来我们发现这么走下去就不对味儿了,给你点钱,你什么都得干,这么下去剧团早晚要变质。干这个事儿,还是要坚持点儿艺术性。”丁学敏说。“我自己掏点儿,各级部门也补助一些,剧团坚持下去没问题。当初,大家参加剧团就不是为钱;现在,更不能为钱丢掉了乐趣。”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胡玥姣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