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应急措施随雾霾一起消散

2013年01月16日 10:56作者: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雾霾并非城市发展的“不治之症”。能否打赢这场持久战,关键在于城市管理部门有没有长期的应对机制。如果雾霾过后一切照旧,那么这个治理过程注定会更漫长、更痛苦。

雾霾并非城市发展的“不治之症”。能否打赢这场持久战,关键在于城市管理部门有没有长期的应对机制。如果雾霾过后一切照旧,那么这个治理过程注定会更漫长、更痛苦。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济南市政府昨日召开紧急会议,推出八项措施应对严重的空气污染。此前,根据环保部公布的城市空气污染指数排名,济南一度位列全国第一,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都受到影响的群众不免有些怨言。比较极端的雾霾天气事实上已经成为公共事件,而公众围绕环境保护进行的讨论也不是坏事,其中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将有助于我们应对类似天气的再次到来。
  持续多日的雾霾让不少城市措手不及,主要原因还在于大多数人都缺乏准备。雾霾固然难以有效防范,但比起地震、洪水等其他自然灾害,应该更容易监测,也更容易提前做准备。应对气象、环境灾害,对于现代城市的管理而言不算新鲜课题。不少城市就是在不断应对各种灾害的过程中逐渐完善了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雾霾虽是近几年才开始频发的灾害天气,只要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仍然可以尽快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应对机制,比如雾霾多发的北京,今年就及时启动了应急方案,其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内容也被其他城市借鉴。
  困扰中东部地区多日的雾霾,从根本上讲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的问题,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媒体和公众,都由此应该绷紧一根弦,深刻认识到,雾霾将是全社会必须长期面对的问题。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公众越来越关注健康和环境,也越来越重视与之相应的权利。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完善制度,及时满足群众的诉求。在信息发布方面,政府部门可以更好地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平台,把与雾霾有关的气象监测数据和污染源监控数据,及时地公之于众。在城市管理方面,公交系统要有完备的应急方案,为市民少开私家车创造条件,卫生、教育等部门要做细致的服务,告知群众如何自我防护。类似的内容在一些城市应对高温或暴雪时都有过演练,现在需要的是更加重视雾霾,把成功的经验移植过来。
  参照世界其他国家治理的经验可知,雾霾并非城市发展的“不治之症”。能否打赢这场持久战,关键在于城市管理部门有没有长期的应对机制。如果雾霾过后一切照旧,那么这个治理过程注定会更漫长、更痛苦。对雾霾的治理,必须有常态化和专业化的机制,何时要停工,何时要限行,都应该由成熟的制度来启动。这样的机制在一些地方的应急措施中已经显现端倪,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把这些经验加以固化,不要让它在风中随着雾霾一起消散。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