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刘树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13年05月30日 10:18来源:大众日报
主人公:刘树震,35岁,济南市农业局植物保护站站长,商河县怀仁镇大辛村“第一书记”。为进一步利用好政策,我和村“两委”引导群众从发展循环农业入手,启动实施了户用沼气池建设项目。
主人公:刘树震,35岁,济南市农业局植物保护站站长,商河县怀仁镇大辛村“第一书记”。
村庄概况:大辛村位于商河县怀仁镇镇政府驻地东4公里,与德州乐陵市、临邑县接壤。全村共133户556口人,低保户9户,特困户5户。土地承包面积933亩,另有河滩地209亩左右。该村是怀仁镇15个贫困村之一,人均年收入6000元左右,主要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全村外出务工148人。
引导群众站得高一些 看得远一些
大辛村属于典型的“空心村”。2012年5月,当我被市委派到这里担任“第一书记”时,发现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全村仅靠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大田作物为主,没有任何主导经济产业;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如何在帮扶的有限时间内改变这种状况,是摆在面前的一大课题。
作为农业部门派驻的“第一书记”,我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善于主动站在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这个角度看问题、理思路。要发展先得转观念,我先后邀请了省、市农业专家到村现场授课,讲解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先进地区基层的农村发展经验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要求等。说得文雅点,是帮助群众拓宽视野、开阔思路。说得俗一点,就是让群众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只有找准制约村庄发展的突出问题,才能寻找适合村庄发展的路子。
刚开始,群众对下派干部心存疑惑,不愿意多交流。我也不多解释,就是主动扑下身子深入到田间地头,运用自己掌握农业技术的优势,从主动向群众介绍先进生产技术入手,慢慢拉近了与群众的关系,群众也从心里真正接纳了我。摸清了实情,在派出单位的指导帮助下,一份“惠民生增信心、抓特色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帮扶工作计划摆到了全村群众面前。
立足村情引项目 发展产业促增收
帮扶计划只是一张纸,群众更想看到的是实效。“第一炮”必须要打响。
实施计划的第一个“栏路虎”就是群众“想干不会干,想干不敢干”。为此,我首先组织“两委”成员到历城区冶河、平阴县孔村等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大家集思广益,决定采取“政府统筹规划、统一流转土地、引进企业建设、单位引导扶持”的模式,规划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
示范园起点就不一般。布局上建有设施农业产业基地、林果种植示范区、特色农业采摘区、珍禽养殖示范区、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等。项目规划面积1800亩,其中一期建设高标准冬暖式大棚48个,占地面积近300亩,采取自愿承包、统一管理、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的方式,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村集体、企业多方收益的管理模式。从近半年的效益看,彩椒、黄瓜、圆茄等蔬菜棚,平均收入在4万元左右,西瓜、甜瓜棚平均收益在3.5万元左右。特别是通过土地流转,使群众增收1000元以上。
在搞好建设的同时,我还积极引领群众抓信息、拓市场、增效益,探索发展名特优农产品的路子,先后从浙江农科院、山东农科院、潍坊特色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种植了紫色山药、紫色花生、紫色马铃薯、紫色甘薯新品种,发展了以“紫色系列”为主的特色产业试验基地,预计试验基地总效益将达到15万元以上。
壮大主导产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
启动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目的是发展主导优势产业。另一方面,也是结合当前国家倡导的现代农业建设,与国家、省、市农业政策相吻合,既体现地方特色,又能与市场相结合。
为进一步利用好政策,我和村“两委”引导群众从发展循环农业入手,启动实施了户用沼气池建设项目。通过宣传引导、协调发动、自愿报名等几种形式,集中建设户用沼气池40户。在运营模式上,采取沼气池原料由企业提供,企业定期抽取沼渣沼液供应蔬菜大棚生产绿色产品,群众免费使用,从而达到循环农业的目的。
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也为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的改善奠定了基础。今年春季以来,通过单位帮扶、集体增收后出资以及群众以劳代补的形式,村里又启动建设了村两委办公场所、群众文体广场项目。下半年还将靠试验田的收入,计划改造村里的排水沟以及村内绿化项目。
我相信,随着群众种植技术不断提高,思路会进一步拓宽,优势产业会不断壮大,一个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现代新农村不久就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报记者 晁明春 整理)
◆心灵感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辛村这样的贫困村,光从政策、资金、技术、项目上对其进行外部输血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帮扶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地引导其增强自己的造血功能,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夯实发展的基础,从而纳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像大辛村这样的“六无”(无基础、无资源、无技术、无人才、无资金、无外援)村庄,思想解放是先导,明晰思路是方向,形成共识是保障。老百姓看重的是实际行动和效果,如果“第一炮”打不响,达不到群众的期盼,群众的积极性就会受打击,后面的工作推动也就会受阻。因此,帮扶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要找准点、用对力,坚持外力带动、上下联动、多方齐动,把外力与内力结合起来,把资源与技术结合起来,把成果与效益结合起来,推动农村现代农业发展,让成果真正惠及到村、到人。 (刘树震)
村庄概况:大辛村位于商河县怀仁镇镇政府驻地东4公里,与德州乐陵市、临邑县接壤。全村共133户556口人,低保户9户,特困户5户。土地承包面积933亩,另有河滩地209亩左右。该村是怀仁镇15个贫困村之一,人均年收入6000元左右,主要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全村外出务工148人。
引导群众站得高一些 看得远一些
大辛村属于典型的“空心村”。2012年5月,当我被市委派到这里担任“第一书记”时,发现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全村仅靠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大田作物为主,没有任何主导经济产业;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如何在帮扶的有限时间内改变这种状况,是摆在面前的一大课题。
作为农业部门派驻的“第一书记”,我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善于主动站在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这个角度看问题、理思路。要发展先得转观念,我先后邀请了省、市农业专家到村现场授课,讲解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先进地区基层的农村发展经验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要求等。说得文雅点,是帮助群众拓宽视野、开阔思路。说得俗一点,就是让群众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只有找准制约村庄发展的突出问题,才能寻找适合村庄发展的路子。
刚开始,群众对下派干部心存疑惑,不愿意多交流。我也不多解释,就是主动扑下身子深入到田间地头,运用自己掌握农业技术的优势,从主动向群众介绍先进生产技术入手,慢慢拉近了与群众的关系,群众也从心里真正接纳了我。摸清了实情,在派出单位的指导帮助下,一份“惠民生增信心、抓特色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帮扶工作计划摆到了全村群众面前。
立足村情引项目 发展产业促增收
帮扶计划只是一张纸,群众更想看到的是实效。“第一炮”必须要打响。
实施计划的第一个“栏路虎”就是群众“想干不会干,想干不敢干”。为此,我首先组织“两委”成员到历城区冶河、平阴县孔村等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大家集思广益,决定采取“政府统筹规划、统一流转土地、引进企业建设、单位引导扶持”的模式,规划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
示范园起点就不一般。布局上建有设施农业产业基地、林果种植示范区、特色农业采摘区、珍禽养殖示范区、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等。项目规划面积1800亩,其中一期建设高标准冬暖式大棚48个,占地面积近300亩,采取自愿承包、统一管理、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的方式,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村集体、企业多方收益的管理模式。从近半年的效益看,彩椒、黄瓜、圆茄等蔬菜棚,平均收入在4万元左右,西瓜、甜瓜棚平均收益在3.5万元左右。特别是通过土地流转,使群众增收1000元以上。
在搞好建设的同时,我还积极引领群众抓信息、拓市场、增效益,探索发展名特优农产品的路子,先后从浙江农科院、山东农科院、潍坊特色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种植了紫色山药、紫色花生、紫色马铃薯、紫色甘薯新品种,发展了以“紫色系列”为主的特色产业试验基地,预计试验基地总效益将达到15万元以上。
壮大主导产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
启动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目的是发展主导优势产业。另一方面,也是结合当前国家倡导的现代农业建设,与国家、省、市农业政策相吻合,既体现地方特色,又能与市场相结合。
为进一步利用好政策,我和村“两委”引导群众从发展循环农业入手,启动实施了户用沼气池建设项目。通过宣传引导、协调发动、自愿报名等几种形式,集中建设户用沼气池40户。在运营模式上,采取沼气池原料由企业提供,企业定期抽取沼渣沼液供应蔬菜大棚生产绿色产品,群众免费使用,从而达到循环农业的目的。
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也为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的改善奠定了基础。今年春季以来,通过单位帮扶、集体增收后出资以及群众以劳代补的形式,村里又启动建设了村两委办公场所、群众文体广场项目。下半年还将靠试验田的收入,计划改造村里的排水沟以及村内绿化项目。
我相信,随着群众种植技术不断提高,思路会进一步拓宽,优势产业会不断壮大,一个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现代新农村不久就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报记者 晁明春 整理)
◆心灵感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辛村这样的贫困村,光从政策、资金、技术、项目上对其进行外部输血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帮扶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地引导其增强自己的造血功能,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夯实发展的基础,从而纳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像大辛村这样的“六无”(无基础、无资源、无技术、无人才、无资金、无外援)村庄,思想解放是先导,明晰思路是方向,形成共识是保障。老百姓看重的是实际行动和效果,如果“第一炮”打不响,达不到群众的期盼,群众的积极性就会受打击,后面的工作推动也就会受阻。因此,帮扶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要找准点、用对力,坚持外力带动、上下联动、多方齐动,把外力与内力结合起来,把资源与技术结合起来,把成果与效益结合起来,推动农村现代农业发展,让成果真正惠及到村、到人。 (刘树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雨萌
责任编辑:王雨萌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