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第一书记”——山东省直机关干部帮包基层单位纪事

2013年07月18日 10:54作者:来源:人民日报

如果放在一年前,“80后”的张博韬或许还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位来自山东省人大研究室宣传处的副主任科员,打小就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然后是参军、考军校、读研究生,直到转业进机关。对农村几乎一无所知的他,被选派到东平县戴庙镇东金山村当起了“第一书记”。

  本报记者 徐锦庚 卞民德
  省城的机关,离乡村有多远?
  省城的干部,离农民有多远?
  如果放在一年前,“80后”的张博韬或许还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位来自山东省人大研究室宣传处的副主任科员,打小就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然后是参军、考军校、读研究生,直到转业进机关。对农村几乎一无所知的他,被选派到东平县戴庙镇东金山村当起了“第一书记”。
  如今再见张博韬,言谈举止间感觉他已成了正儿八经的“村里人”。与他同期被选派的581名省直“第一书记”,也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一年间,经历着人生中的一次蜕变。
  在质疑中反思——
  不是“施恩”、“救星”,而是帮着老百姓创业
  去年4月,山东从省直单位选派582名“第一书记”到全省最贫困的农村抓党建促脱贫。全省共选派2.6万名“第一书记”帮包1.8万个工作薄弱的基层单位。
  参加完入村前的培训,山东省委组织部驻沂南县马牧池乡双泉峪子村的“第一书记”张健豪情满怀。但没想到,驻村后头一次入户走访,他就被泼了一盆冷水。
  “是上面来的干部啊,俺家没啥事吧?”“你们不是来查计划生育的吧?俺家超生的孩子,罚款不是交了吗?”“我一个妇女,哪知道村里的事啊,你还是去问别人吧。”看到手里拿着小本子、身旁有村干部陪同的省城人,一位50多岁的妇女神情紧张,没几句话便发出了逐客令。张健接着又走了几户,情况也差不多,什么都没了解到。
  “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带着热情来到这里,遇到的不是掌声和笑脸。”让不少“第一书记”意想不到的,是来自村民的冷嘲热讽:“你是来镀金的吧?”“整天骑着破自行车满村转悠,一看就没钱,还带我们致富?”……
  但既然来了,就没有退路。农村的贫困,人心的涣散,深深地触动着每个“第一书记”的心。
  有的村,没条像样的路,村支书的家就是班子成员的办公室和活动场所;有的村,村民对村干部“放心”,竟是因为谁都知道村集体压根儿就没存过一分钱;有的村,“两委”成员常年在外打工,履职反倒成了“第二职业”……
  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农民的艰辛,在群众的质疑声中反思自身。一位“第一书记”在日志中写道:“省委、省政府派我们‘第一书记’到贫困农村去,并不是‘施恩’,也不是什么‘救星’,而是实实在在去带着老百姓创业!”
  感情体现立场。正是这种朴素的情怀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在一起摸爬滚打中,“第一书记”眼中的群众也渐渐鲜活起来:群众就是盼着庄稼有个好收成的老王家,群众就是想着孩子毕业后能找个工作的老李家,群众就是望着丈夫打工挣钱回家的新媳妇,群众就是养三五只鸡赚几个钱换袋烟抽的老大爷;群众也有自家的小算盘,有自己的小九九,但群众心里有杆秤,谁对他好他就对谁好。
  在反思中坚守——
  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身入心入情入,想干实干苦干
  “第一书记”该怎么干,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
  在郓城县黄集乡郭庄村,山东省文化厅选派的王炳春把结对帮扶当作突破口。在走访特困家庭时,王炳春遇到一个12岁的辍学女孩。她的父亲身患癌症无钱医治,在绝望中上吊自杀,母亲精神失常。
  “愿意继续上学吗?”王炳春连问了好几遍,女孩不说话,泪珠顺着黑黑的小手往下掉。王炳春掏出1000元,请村干部第二天就把孩子送回学校,并承诺要一直供她读完大学。“五一”假期,王炳春又从城里邀请了3个家庭来到村里,与另外3个特困家庭结对帮扶。
  “当天,村民自发燃放起了鞭炮。正是因为这一举动,村民才知道我这个‘第一书记’是真心来帮助他们的。”在随后的全体村民大会上,王炳春趁热打铁,提出盘活资源、修路筑桥、建设文化大院等17项倡议,赢得了大多数村民的认同。
  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身入心入情入,想干实干苦干。来自中国银行济南分行的张金柱已经57岁,是3位年龄最大“第一书记”之一,到平邑县温泉村头4个月只回家过4天,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前6天,走访遍全村950户人家;第九天,解决了全村吃水难问题;第十二天,解决了村民支付、转账、存取款难的问题;第二十三天,为村里配置了亟须的设备;第二个月,解决了村内10名青年就业问题;第三个月,解决了15名贫困孩子的上学问题;第四个月,解决了困扰全村多年的电力改造难题,成功扩大蒜黄生产面积200余亩。
  短短一年间,582名省直“第一书记”从制定帮包规划做起,发放调查问卷12万份,召开座谈会5000多次,帮350个村修路740多公里,为104个村更换了变压器、维修了线路,让134个村通了自来水。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成立农民合作社等措施,“第一书记”引进致富项目494个,新增村集体经营性收入840多万元。
  与以往的帮包工作不同,山东省委、省政府此次明确思路: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这是从根本上改变一个村庄贫困面貌的治本之策。
  在莒南县石家崖村,来自山东省纪委的李鹏一到村,就碰上了准备“撂挑子”的村支书。因为觉得“群众有田有地不找你,有吃有穿不靠你,有了问题老缠你,解决不好就骂你”,为重振村支书的信心,李鹏瞅空就跟他谈心,找机会带他外出参观学习。今年初,这位支部书记被评为“乡村之星”,还当选为县里的党代表。
  把村干部推向前台,“第一书记”甘当“影子”。破解难事、协调关系、争取项目“第一书记”冲在前,出成绩、树威信、露脸的活让村干部去做,使村干部的腰杆硬起来,形象树立起来。在省直“第一书记”指导和帮助下,582个贫困村党支部发展新党员378名,培养后备干部766名,健全制度1165个,新建、扩建、修缮活动场所447个。
  在坚守中提升——
  “看起来是我们出人出钱出物帮扶贫困村,其实受益最大的是我们的干部”
  3个月前,山东省经信委迎来了3位“特殊”的客人。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望母山村村民张贯葵、张开香、赵峰自发筹集800元钱租车,凌晨3点从家里出发,奔波300多公里赶到济南,专程送来按有村里100多户村民手印的联名请愿书和一面锦旗。这一切,只为挽留“第一书记”薛立曾。
  作为首批“第一书记”考核组成员,山东省农业厅农业杂志社的副总编赵树海讲了一个故事。在苍山县南桥镇界坊村时,一位中年男子把一束塑料花放到“第一书记”杜辉升面前,也不管自己是否打断了正在进行的会议,说了一句“感谢杜书记”。
  按照规定,考核环节之一为举行村“两委”成员、在家党员和不低于1/2(1000人以上的村不低于1/3)的户代表参加的群众测评会,请群众打分。正值农忙浇水的季节,考核组对群众能否参加测评会一直比较担心。“实际看,参加测评的党员干部群众,几乎每个村都超过了规定比例,最多的来了87%的户代表。”很多考核组成员直言意想不到。
  群众的挽留是对“第一书记”最高的褒奖。很多乡村出现了十里相送的感人场面,村民们将“第一书记”团团围在中间,拉着手、搂着脖子不让走。
  “看起来是我们出人出钱出物帮扶贫困村,其实受益最大的是我们的干部。”一位高校的组织部长说,“第一书记”在村里一年经受的锻炼,比机关3年还要多、还要强。
  一位曾在机关做农网改造工作的“第一书记”坦言,以前天天就是一堆数字,工作成绩一大堆,“但真正到了村里,看到220伏的电压有时不到120伏,电灯用不了,电视看不了,一用电磁炉就跳闸,真想打自己的耳光”。
  后进面貌不改变,帮包单位不脱钩、干部不撤回。这是山东省委、省政府许下的庄严承诺。目前,第二批省直机关的586名“第一书记”已经入村开展工作。新的一年,他们将一任接着一任干,坚定不移地当好党的政策宣传队、农村党建工作队、脱贫致富服务队。
  山东省委组织部主抓这项工作的负责同志说:“实践充分证明,群众需要干部,但干部更需要群众。谁能吃苦、谁不怕困难、谁能和群众打成一片,谁就能学到在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掌握在机关练不成的本领。培养这样一支知农、爱农、惠农的队伍,正是山东新农村建设的希望所在。”

  原标题:村里来了“第一书记”——山东省直机关干部帮包基层单位纪事

初审编辑:王晓亮
责任编辑:余梁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