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庄变美宜居,“能人”们从城里搬回来住

2013年10月08日 12:54作者:刘明明 赵洪栋 陈宏发 纪学敏来源:大众网

丁立臣、刘庆明、王振江、李维田和迟建勇是省国资委选派到沾化县大高镇马家坊村、大楼村、穆家村、河东马家村和郭家庙村的第二批“第一书记”。在任期内,五位“第一书记”有劲一起使,有事一起扛。其间,解决了困扰马家坊村几十年的排涝难题。

    编者按

  9月24日至26日,大众网“走进‘第一书记’ 共建美丽乡村”特别报道组来到沾化县大楼镇、下河乡和利国乡的11个村子,走在宽敞的乡村公路上、坐在设施齐备的健身广场边、走进标准化幼儿园的教室里、站在十几米宽的排涝沟渠前,亲身感受到了来自省国资委、胜利油田、济南机场集团、省台湾事务办公室选派的11位“第一书记”为建设美丽乡村做出的努力和成效。在他们的努力下,柏油路修好了,电网增容了,村容整洁了,老人笑开了颜,孩子们快乐地歌唱,在城里有房子的“能人”们又搬回村里住了……

“第一书记”张玉华抱着村里的小孩,小孩好奇的看着镜头

“第一书记”张振国讲解村里路面硬化的流程

73岁的东李村村民李长兰说:“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用上这个东西”

东李村村民丁金荣坐在标准化健身路径上看孙子

庞家村村支书王建军向记者展示村里的新办公室

拓宽后的排涝沟渠有10米宽

  修建排涝沟渠,6个村子500亩地受益

  大众网济南10月7日讯记者 刘明明 赵洪栋 陈宏发 纪学敏)丁立臣、刘庆明、王振江、李维田和迟建勇是省国资委选派到沾化县大高镇马家坊村、大楼村、穆家村、河东马家村和郭家庙村的第二批“第一书记”。在任期内,五位“第一书记”有劲一起使,有事一起扛。其间,解决了困扰马家坊村几十年的排涝难题。

  大高镇马家坊村所处的位置地势较低,每年七八月份的雨季,村里的150多亩农田就要面临水涝。村里79岁的村民郭振南说,从他记事时起,村里的耕地就几乎年年涝,老人们都说“烽台里,马家坊,坐在屋檐洗脚丫”。 5位“第一书记”争取了50万元帮助村里修建的养鸭小区也在水涝区。时值七月初,雨季即将要到来,眼看着村民的耕地和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养鸭小区将毁于水涝,丁立臣着急地睡不着觉。

  结合市里的“旱涝保收田”政策,丁立臣和刘庆明、王振江、李维田和迟建勇一起,又向单位争取了14万资金,开始帮助村里拓宽水渠。为了赶在雨季之前完成拓渠工程,施工队整整干了三天两夜,将原来4米宽的水渠拓展到了10米宽,并延长到1000余米。整个施工过程,丁立臣一直盯在工地上,“丁书记嗓子都喊哑了,跟着着急上火,没白没黑的在那里盯着。”村里80岁的刘玉芝大娘说。

  这条大沟渠的建成,彻底解决了困扰马家坊村几十年的排涝问题,仅马家坊村就有150多亩农田受益。由于附近村子的农田纵横交错,因此扩建后的沟渠还让附近的石家、刘俭第等六个村受益,总受益面积达500多亩。

  9月24日下午,记者在沟渠旁的棉花地里遇到了正在干农活的范宝玉夫妇,范宝玉说:“水渠修好之前,地里年年涝,去年只收了100来斤棉花。修好水渠后,今年地里一点事没有,至少也能收个200多斤。”

  沟渠的修建不仅能够解决雨季的排涝问题,还能在旱季承担蓄水功能,满足了周围农田的灌溉需求,“以前一百五六十亩地浇不了,现在都能浇上了。”老党员郭振南说,他每天都会去沟渠那里看看有没有放水,几乎每次都能遇到丁书记。

  “其他村的都羡慕我们村,我们心里都觉得美美的。”说起丁书记帮忙修水渠的事,村里64岁的刘荣芝就非常激动,“别提了,丁书记给干的这些事儿太好了,村里人都欢喜的没法儿。我不是守着丁书记才这样说,村里人都是这样说的。”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王云峰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