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利民记"(1):修路铺巷挖水沟 帮扶村变身文明村
修大路、铺小巷、挖排涝沟、建人保服务站、种植苗木……由省委、省政府信访局和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派出的5位“第一书记”帮扶阳信13个村庄,经过一年半的建设,村容村貌向城市看齐,连村里小伙子找对象“都容易了不少”。
编者按
11月上旬,大众网“走近‘第一书记’,共建美丽乡村”报道组来到阳信县,走进劳店镇和洋湖乡2个乡镇里5位“第一书记”帮扶的13个村庄。整洁的硬化路面通到每家每户,新修的沟渠让农田旱涝保收,孤寡老人住进保障房,贫困孩子有了新书包。即日起,大众网将推出“阳信‘利民记’”系列报道,透过百姓的视角,观察这5位“第一书记”的“答卷”。
省委、省政府信访局下派“第一书记”万发科介绍,村里每条巷道都铺设了水泥路面
大杜村新挖的排涝沟
村里有了人保服务站
崔家村70亩苗木基地远景
大众网滨州11月10日讯(记者 陈宏发 纪学敏)修大路、铺小巷、挖排涝沟、建人保服务站、种植苗木……由省委、省政府信访局和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派出的5位“第一书记”帮扶阳信13个村庄,经过一年半的建设,村容村貌向城市看齐,连村里小伙子找对象“都容易了不少”。
村内铺设胡同巷道,一户不能少
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有限公司2位“第一书记”帮扶阳信县洋湖乡10个村子,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结合公司的财力,“第一书记”前期带来1200万元为10个村修路、建排水沟、铺设巷道。“10个村步统一步调,7月底完成了22.8公里沥青路面的铺设,11月20号之前完成排水沟和过道的铺设。”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有限公司安全保卫部副经理、“第一书记”曹旭光介绍,每个村的质量、厚度标准都是一样的。
6日下午,记者来到了梁王村,驱车顺着村里的路走,不光主路,连胡同小巷都平整宽敞,完全没有 “农村土路”的印记。这个村是“受惠者”之一,村书记孙增宝告诉记者,村里的公路是10年前修的,早就坑坑洼洼难以通行,但是苦于村里没有资金无法翻修。“第一书记”来了之后给修起了1550多米的沥青路面,850米的胡同也铺上了水泥,“现在哪条路都能进村,没有一条死胡同,村民别提多高兴了,见了‘第一书记’一个劲地道谢。”
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有限公司聚姜醋公司HSE工艺安全管理专员、“第一书记”李永强说,其他村子的路面也是按照这个标准来修,保证没有一条死胡同。“开车沿着洋湖乡走,只要是好走的路,任何一条路都能进村的就是我们帮扶的村。”
在省委、省政府信访局帮扶的劳店镇3个村也已经把道路修好。但修路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这其中最大的困难并不是资金,而是来自村民。今年8月19日,崔家村开始着手铺设巷道,但由于之前的村庄规划不整齐,甚至自己门口种了树,个别村民不想砍树修路,为巷道铺设增添了困难。
“那时候我和村书记每天跑前跑后,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工作。” 省政府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办公室副主任、崔家村“第一书记”万发科介绍,大部分村民是支持的,主动把碍事的树挖走,可仍有个别村民不是很理解这项工作。“他们就想,我的树种在这里,这就是我的地盘,让我挪走就得补偿。”甚至有邻里为修路发生了争执,双方抄起家伙要打架,幸亏万发科及时发现,冲上去夺下农械,避免了冲突。
“本想为村民做好事,可万万不能变成了坏事。”尽管有村民为修路制造阻碍,但万发科始终认为,这只是村民一时不理解,如果为此耽搁了修路, “等日后,别人家不用踩泥的时候,他们家例外是什么感受?”因此他暗下决心,迎着困难上继续做工作,“修巷道一户都不能少,让大家都尝到实惠。”
做思想工作不比体力劳动强度差,更加讲究方式方法,可把两位书记累坏了。“我哑了嗓子,万书记发着低烧,上午在村里忙活,下午就去打点滴。”崔家村村书记崔明贵说,从早上6点到晚上7点,整整半个月的时间,两个人穿梭在村子的大街小巷。终于9月初,全村村民无一人反对,村里统一铺设了15公分灰土加10公分混凝土的巷道。
村外挖排涝沟,保耕地收成
村内路面铺设关系到出行,村外农田排涝沟则关系到收成,是农村最关心的头等大事。在劳店镇东纪村和大杜村,“第一书记”围着村头农田挖起排涝水沟,保证耕田不受涝灾。
阳信鸭梨远近闻名,不少农户以此为生。7月份是梨成熟的季节,但是今年7月份连续降水让东纪村的纪光海犯了愁,因为唯一一条通往梨园的路被水淹了,车辆进不去,梨根本运不出来,全家人一年的花销眼看就没了着落。走投无路的纪光海找到了省委、省政府信访局网络信访处主任科员、东纪村“第一书记”赵尚求助。赵尚了解情况后,马上跟村书记协商,雇佣挖掘机将周边水渠里的泥土挖出来垫高路面,这才保住了纪光海家6亩梨园上万元的收成。
这事给赵尚的触动很大,“村里耕地地势洼,老百姓种地连年受涝灾,本来不多的收入更是减收。”为此,他组织队伍,围着村子周边的耕地挖沟,并和村委会5个人轮流值班在现场指导。“村副主任张洪森专门从天津请假回来,值了2天2夜的班。”这项工程完成后,连同附近村子的1500多亩地都没受涝灾影响,避免了近80万元的损失。
同样,在大杜村,“第一书记”王志昕和村书记杜建钢在7月份挖出1500多米长的排涝沟,解决了本村和周边小代村共1000多亩农田的排水问题。在书记的带领下,记者在村南见到了这条宽3米、深4米的排涝沟。“当时连续两天的作业,王书记不放心,下着雨坚持在现场看着。”杜建钢介绍,村里的排水沟也通着这里,整个沟向南延伸了80多米,一直通到东支流河,再也不用担心排不出去了。”
63岁的杜福昌是大杜村村民,他在村南排水沟有4亩多地,种麦子和棉花,“每年棉花都淹死一半,几乎没有产量,今年多亏了这条沟了,棉花没被淹死。” 旱涝保收让农民种地有了信心,也为下一步农村发展种植产业夯实了基础。
村里有了人保服务站,就业咨询更方便
崔家村是市级生态文明村,这个文明不光体现在修路挖沟上,更重要的是村民服务机构健全。今年8月份在“第一书记”的协调下,县人社局给村委会配置了电脑,并与人社局的网站相连,成立人保服务站。别看服务站不大,作用可不小。村里的劳动力想外出打工找工作,就可以先从这个网站上查看招聘信息,避免了盲目出门找工作,提高了效率,农民心里也有底了。村委会看到新的招聘信息会主动张贴公告,把服务做到了线下,这在整个劳店镇也是头一家。
“下一步,我们将和人社局沟通建立一个双向互动机制,把村民的信息登记在上面,招聘企业单位可以直接联系我们,这样更有针对性。”万发科说,这套设备还能查询养老保险和低保金,只要身份证扫描就能查询到个人账户,大大方便了村民。
“第一书记”到来后,村里建设项目增多,项目投入资金量大。为了有效监督各项工作,由村民代表、老党员、大学生村官和老村委主任等成员组成了村级事务监督委员会。这是独立于村委会之外的组织,负责村里的账务监督、事项监督。监督机构的设立,让村两委的工作更加公开透明,也树立起村两委的威信。今年村里困难户评选就是在村监会的监督下进行的,工作进行的顺利,评选结果得到老百姓的信服。
70亩苗木种植,贫困村民每年增收1万块
不只是村里建设搞得好,“第一书记”致富带动也有一套。崔家村共569人,却只有不到400亩的土地,并且盐碱地居多,靠种植小麦、玉米产量少,平均一年一亩地挣1000块钱是最理想的收入。怎么样才能将有限的土地产生最大的效益?万发科与村书记崔明贵经过研讨,决定在村里种起了苗木。
“原来村里就有种植苗木的经验,现在集中部分土地让困难户来种植。平均每户一年增收1万块钱。”万发科带着记者到了村东头的苗木基地。这里一共70亩地,有的树苗已经超过手指粗细。“前期投入20万元,用来平整土地、买树苗。”树苗从青州采购回来,有20万棵,3月份集体种植。“这里组织了27户贫困户参与,也算是一种带动致富的方式。”到时候周边地市的客商会主动来收,现在销路很好,完全不愁卖。
劳文婷是苗木种植基地的带头人之一。原先有过种植经验,这次带着大家一块在村里种树苗。“前期不用我们投钱,我们在地里挖坑、种树一天还能发60块钱。我在这里有3亩地,种上了白蜡树、柳树、速生树,按照之前的经验,一年能挣万把块钱。”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第一书记”工作并没有止步于此。曹旭光说,下一步天冷了,不再适合搞项目,他打算沉淀一下,考察致富项目,制定村规民约。“希望我们能留下一个好的制度,一个好的项目,让农村能够沿着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走下去”。
责任编辑:李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