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601办公室"第一书记"帮扶致富"三步走"
今年5月,“第一书记”们组织3个村庄的15名村干部及有意向的村民,到滕州市界河镇,对马铃薯种植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听过讲座的村民,对大蒜设施化栽培技术很感兴趣,“第一书记”决心在村里先试验再逐步推广这种技术。
幸福河上的生产桥
村民成立的马铃薯合作社门面
“第一书记”指导设施化大蒜种植
大众网菏泽12月15日讯(见习记者 刘进)抓基础工程建设、调节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技术……帮扶巨野县章峰镇3个村庄的“第一书记”们,致富路子分了三步走。 在山东省委601办公室选派的第二批三位“第一书记”霍孟伟、王威、何继荣的致富步伐里,徐庄、马庄、东江庄3个村庄正发生着改变。
致富第一步:基础工程,建设要抓好
三位“第一书记”来到帮包村伊始,就认识到农田水利设施是农村发展的基本,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依托。经过调研座谈,水利设施建设成为“第一书记”开展工作的切入点。
由于各种原因,第一批“第一书记”申请的“小农水”项目迟迟没有实施。第二批的三位“第一书记”到任后,积极协调巨野县、章缝镇水务局,促使水利项目尽快实施。很快,每个村庄20万经费到位,水利建设顺利开展。
水利建设刚刚开始,“第一书记”发现了建设方案的不合理之处。有的田地水井分布过于密集,而另外的地又太过疏散,了解村民反映的情况后,“第一书记”来到地里,找定点位置。最终确定了位置,再打印成图片,散发给村民,让他们提意见,让每一口水井都建在改建的地方。
建水井,难免会占去部分村民的一些土地,给这些土地一些青苗补偿也是“第一书记”重视的问题。尽管很多村民很配合,觉得打水井是“第一书记”带给村里的福利,表示补不补偿都可以,但“第一书记”们坚持按照标准,给了每一户被占了土地的村民青苗补贴。
水井建好后,浇地用电又是一个问题。农村用电电压比较低,带不动大功率的水泵,把电压调高成了必要。“第一书记”又另筹资金,购来一台变压器,及时给水泵通上了电。
田间有沟渠,来往田间的人就有了通过的不便,尤其在收货时,车辆通过是大问题。“第一书记”带头建起了田间的生产桥。设计方案、现场监工、工程结束之后验收,“第一书记”们全程参与生产桥的建设。就这样,4座生产桥在3个村庄被建起。
“我们村的人把第一书记建的座桥称作“幸福桥”,一方面因为因为桥下面是幸福河,一方面确实方便了我们,带给我们幸福。”徐庄村村民徐自强说。
致富第二步:调整结构,种植多样化
“第一书记”霍孟伟带领村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时,发现三个村庄的村民代表都对如何找到更广的致富路感到困惑。
以徐庄为例,全村共有300亩地,其中八成用来种植大蒜。今年的大蒜价格偏低,菜农的收入明显降低。像这样的情况在过去的数十年前不断发生,蒜价高的年份,农人们有个好收成;蒜价低了,农人又开始愁眉苦脸。
在霍孟伟看来,这是村里的种植结构单一的必然结果。一种作物难免会有大小年之分,但同时发展多种作物,农民们的收益风险就降低许多。霍孟伟决定带领群众寻找其它经济作物的种植。
今年5月,“第一书记”们组织3个村庄的15名村干部及有意向的村民,到滕州市界河镇,对马铃薯种植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看到他们规模种植的场景和追求的新技术方法,很多村民心动了,我也当场表态,回去一定要试一试。”马庄村村主任孔长义说。
回来之后,孔长义找到“第一书记”,商讨具体方法,流转出土地,成立了“巨野县长义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孔长义表示,下一步,他要不断拉来其他村民合伙,把马铃薯种植产业做大做强。
致富第三步:优化种植,引进新技术
对于致富,“第一书记”有自己的一笔账。发展新的致富项目,固然很让人期待,但那需要一个过程学习摸索,摸索就有失败的可能,但一次不经意的失败,可能对村民就是致命的打击。
“第一书记”不想让村民们只冒风险没有保障。优化现有的种植技术,总是比只靠引进新的作物种植要让人放心。依靠目前3个村庄种植大蒜的多年经验,“第一书记”把一大部分精力用到引进大蒜种植新技术上。
今年6月,三位“第一书记”专程来到山东农业大学,找到学校的领导和专家,专门就他们帮包的3个村庄的农业种植状况进行了座谈。结合当地实际,就如何实施大蒜的保护性栽培,专家给建设性的建议。
今年7月,山东农业大学专家来到章缝镇,举办了“大蒜设施化栽培技术”专题讲座,150名村民现场听了讲座。设施化栽培大蒜就是用塑料大棚种植大蒜,让大蒜提早成熟收获,这种方法会有高出数倍的收益。如果有村民愿意尝试,山东农业大学将免费提供种子、大棚塑料薄膜和技术指导。
听过讲座的村民,对大蒜设施化栽培技术很感兴趣,“第一书记”决心在村里先试验再逐步推广这种技术。
“目前,在三个村庄,用设施化栽培技术种植的大蒜有10亩,来年春节取得丰收后,我们将加大力度帮扶村民,推广这种先进的种植技术。”霍孟伟说。
责任编辑: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