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富民记"⑥:打造品牌农业 黄姜成致富招牌
为了在致富路上“不让一户贫困家庭掉队”,今年9月份,杨正运和村委班子在村里开展了“助残致富奔小康项目”,为村里23户残疾家庭每家搭建兔舍21间、发放母兔4只公兔1只。
曲师大“第一书记”杨正运(右一)走访“助残致富”村民
摄影展吸引了老人驻足观看(资料图)
大众网济宁11月26日讯(见习记者 苑仁峰) “村子就像大船,发展经济就像大船远航一样,不但要有划船的力气,人心还得齐,大家伙儿都往一处使劲儿,肯埋头苦干,船自然也能行得远、经得起风浪。”谈起作为泗水县泗张镇大厂村“第一书记”开展帮扶工作以来的最大感受,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团总支书记杨正运这样说。
打造品牌农业 小黄姜铺就致富路
杨正运所帮扶的大厂村,位于泗水县泗张镇东北,有村民近2000人,且人多地少,收入偏低。
“大厂村土壤为褐土,适宜种植黄姜、土豆、金银花和大葱,这里的小黄姜味辣丝多无公害,早就名声在外了。”杨正运告诉记者,因为村里人均只有六分地,且村民种植比较分散,虽然有名气,却形不成规模效益,只能干巴巴地瞪着“名气”生气。
“我们村里的村民倒是有搞收购的,将村里其他村民种的黄姜经过收购、清洗、包装,往外销售。这没什么技术含量,就是最原始的收购和销售,对于增加村集体收入意义不大。”村支部委员张理防对于这点看得很清楚。
用杨正运的话说,大厂村的情况就好比是“茶壶里煮饺子”——明明有发家致富的条件,却苦于找不到出路。杨正运想到的办法是打造“品牌效应”,“既然村里的小黄姜这么有名,就先把名气开发利用起来,注册个‘泗水小姜王’的品牌。这样就能有招牌保障,便于向外宣传,也有了自己的发展定位。”
然而,村子若想单纯依靠一个“招牌”是难以发展起来的。有了响亮的招牌,大厂村接下来做的便是打造与这个“招牌”相匹配的产品。“问题主要体现在两点,即产量和质量。质量好理解,要持久地将小黄姜的品牌发展下去、维护下去;产量上离不开对市场供求关系的把握,种多种少都得让村民利益最大、损害最小。”
为此,村里先是投资35万元,建成35个蔬菜种植大棚,又紧锣密鼓地说服村民共同参与到“泗水兴民黄姜种植合作社”中来,“大棚建成后预计每亩地就能增收2万元左右。”杨正运自豪地说。
同时,为了在致富路上“不让一户贫困家庭掉队”,今年9月份,杨正运和村委班子在村里开展了“助残致富奔小康项目”,为村里23户残疾家庭每家搭建兔舍21间、发放母兔4只公兔1只。
聚拢民意民心 摄影展提升幸福感
在大厂村村委会办公室的一面墙上,贴满了数十张老年人的照片,记者细细观察下发现,每一张照片里的老人脸上都是祥和的、面带笑容的。杨正运告诉记者,这是他邀请学校学生在重阳节前后免费为村里老人照相活动的照片。
据悉,大厂村主要在村村民为老人、妇女,村里留守老人较多,且多数不经常照相。今年72岁的张大娘告诉记者,她几十年都没照过相了,“还是年轻的时候照过几张照片,那时候还是黑白的,这多好看啊。”
对于这一点,村民宋现高评价杨正运“想得细、很贴心”。据他说,农村没有照相的习惯,村民每天忙田里的活儿,根本就没想过照相。“老人谁不想照张相留着啊,但是一没有机器,二也不值当的,心里有想法,就是不好意思说。”
这些照片中,既有精神矍铄的百岁老人,也有子孙满堂的老夫老妻,每一位老人散发出和蔼的笑容。“学生们心更细,在每一张照片上还写上了祝福的话语,然后在村委大院搞起了‘微笑夕阳红——当代农村老人幸福感摄影展’,喊来村民看,大家看着微笑的老人,自己的心情也舒朗起来了!”
无心插柳柳成荫。杨正运并未把为老人照相当做一件多么大的事情来做,他只是觉得应该为老人这样做,老人们会喜欢这样做。然而出乎意料地,自从办完摄影展以后,村民变得更加热情起来了,与他的关系也慢慢变得熟络。“村民就是这样淳朴,你对他们好,他们十倍、百倍地对你好。”
如今大厂村人心齐聚,杨正运亲手打造的这艘“致富号”大船也蓄势待发。“只做品牌农业还不够,村南面有圣公山,是济宁市著名景区,下一步我们还要策划开发‘原生态圣公山’项目,发展旅游产业,彻底带活村子发展。”
初审编辑:李龙 责任编辑:高杨
责任编辑:王晓亮